深莞惠经济圈加强合作 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9.02.2016  10:03

■昨日,深莞惠 经济 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举行。(首席记者  郑琳东 摄)

制图/杨智宏

东莞时间网讯   深莞惠三市紧密合作机制覆盖至汕尾、河源;五市将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昨日下午,深莞惠经济圈(3+2)党政主要领导第九次联席会议在惠州举行,共商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五市合作发展大计。会议审议通过40项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重点合作事项,签署3个合作协议。

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许勤;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河源市委书记张文,河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彭建文;汕尾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绪松出席会议。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科,东莞市副市长贺宇、喻丽君,东莞市委秘书长黄少文,东莞市政府秘书长邓浩全以及其他四市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深莞惠紧密合作机制覆盖至汕尾、河源

会议审议通过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0项重点合作事项。40项重点合作事项中,机制共建类4项、交通运输类23项、生态环保类7项、基础设施共建类1项、产业合作类2项、社会事务类3项。其中,涉及到东莞的有18项。

五市决定,在《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将深莞惠三市紧密合作机制覆盖至汕尾、河源市两市,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全面拓展、支持与汕尾、河源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共建“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区,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汕尾、河源两市逐步参与经济圈各市部门层面的联席会议,逐步将深莞惠三市原有合作延伸至汕尾、河源两市。

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会上,五市还签署了《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共建区域创新体系合作协议》、《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汕尾市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三个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五市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为目的,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发挥深圳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共同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到2020年底,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 金融 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力争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环保、海洋产业等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推动五市共同发展

马兴瑞在讲话中指出,深莞惠经济区(3+2)五市要进一步深化对“五大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化对协调发展理念的认识,以更宽阔的胸怀,更加务实的态度,着眼长远目标,切实加快深莞惠经济区(3+2)区域协调发展。

马兴瑞强调,在深莞惠经济区(3+2)的区域协调发展中,深圳要发挥龙头作用,积极帮助其他四市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四市在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其他四市要密切配合支持深圳,五市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徐建华指出,东莞将以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事项和签订的合作协议为抓手,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合作进程,全力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一是积极参与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构建。二是更加主动接受深圳的辐射带动。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实做好接受深圳辐射带动这篇大文章,搭上深圳创新发展这辆快车,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扩大与深圳的合作,更加主动有效地服务好深圳发展、对接好深圳辐射。三是全面履行协议明确的责任义务。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联合创新生态圈,力求在深化区域协调合作中实现共同创新发展。四是大力推进各项重点事项的落实。确保重点事项有序推进全力推进落实。

陈奕威、张文、杨绪松分别表示,将切实落实联席会议确定的重点事项和签订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合作进程,全力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建设,推动五市共同发展。

焦点关注

五市近期共同推进的40项重点合作事项

深莞惠三市原有合作延伸至汕尾、河源

昨日的会议上,五市审议通过近期共同推进的40项重点合作事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将深莞惠三市紧密合作机制覆盖至汕尾、河源市,汕尾、河源两市逐步参与经济圈各市部门层面的联席会议,逐步将深莞惠三市原有合作延伸至汕尾、河源两市。

关键词1

机制共建

逐步将深莞惠三市

原有合作延伸至汕尾、河源两市

五市将建立深莞惠经济圈(3+2)紧密合作机制。在《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将深莞惠三市紧密合作机制覆盖至汕尾、河源市,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全面拓展、支持与汕尾、河源市在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共建“深莞惠+汕尾、河源”新型都市区,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汕尾、河源两市逐步参与经济圈各市部门层面的联席会议,具体合作事项由所在市对口部门提出并进行磋商对接,逐步将深莞惠三市原有合作延伸至汕尾、河源两市。

此外,五市还将共同建立深莞惠经济圈(3+2)打假联席会议机制,定期通报各地打假工作情况,研究制定区域打假重点,促进区域打假规划、政策和行动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2

交通运输

深圳地铁6号线、11号线

将对接东莞地铁1号线、3号线

交通运输方面,我市提出对接研究东莞轨道交通4号线与周边城市轨道衔接,深圳市提出研究确定深圳地铁6号线、11号线和东莞地铁1号线、3号线的具体接驳方案。

目前深圳地铁11号线已预留好与东莞地铁3号线衔接换乘条件,深圳地铁6号线已开工建设,在荔林站已预留好与东莞地铁1号线衔接的条件。

为加快对接进度,深圳、东莞两市将建立轨道交通衔接沟通协调机制,及时通报规划建设情况,加强方案对接与协调,共同做好两市轨道交通线路接驳控制预留。

此外,我市还提出加快S358惠州境内路段升级改造,共同推进东莞凤平路至深圳平大路建设,共同推进东莞沙湖大道至深圳桂花大道升级扩建,共同推进X886东莞清溪至惠州新圩段升级改造,共同加快完成约场北互通立交建设。

惠州市提出,共同加快推进惠州博罗与东莞毗邻地区对接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满足两地群众出行需求。

关键词3

生态环保

加快茅洲河界河及其支流塘下涌综合整治工程

在生态环保领域,深圳和东莞市共同提出,加快茅洲河界河及其支流塘下涌综合整治工程。据了解,茅洲河全长31.29公里,其中下游11.68公里为深圳、东莞两市界河,目前茅洲河仍是我省珠江口东岸地区污染最严重的跨市河流之一。深圳、东莞两市政府在去年7月29日深莞两市工作会议上明确了茅洲河界河综合整治方案。

接下来,深圳、东莞两市政府针对“水十条”考核,围绕共和村断面,制定茅洲河水污染治理和水质达标方案。从全流域整治出发,统筹干流、支流及小支流整治,以支流、小支流为单元实施精细化治理,带动全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

同时深圳宝安区政府和东莞长安镇牵头,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两市加快茅洲河界河及其支流塘下涌综合整治工程:一是确保东莞市今年1月开工茅洲河界河试验段工程;二是东莞市加快茅洲河界河整治工程前期工作,确保两市2017年底前同步完成河道整治;三是尽快明确塘下涌整治方案。

关键词4

社会事务

加快推进深莞惠经济圈(3+2)信用信息共享

加快推进深莞惠经济圈(3+2)信用信息共享。2015年1月9日,深莞惠及河源、汕尾五市签署区域信用合作备忘录,五市将采用基本信息无偿查询。由于五市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上起步时间不同、建设水平不同,因此在信用信息共享方面还无法实现步调一致。要如期实现2016年前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的目标,实现五市企业和个人获奖或违法情况、失信企业名单、被执行人名单等信息共享,需要五市齐心协力、积极开拓,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为此,五市将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和协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信用信息共享项目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力度,切实提高深莞惠经济圈(3+2)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水平。

此外,  深圳、东莞、惠州三地将加强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的多方合作和相互支援,三市达成初步意向,将在惠州市举行“突发事件深莞惠三地联合医疗救援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