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古籍善本集《天禄琳琅》沉浮录:首编遭焚毁

18.12.2015  17:06
原标题:清代古籍善本集《天禄琳琅》沉浮录:首编遭焚毁

  遭损毁的天禄琳琅匾额

  前段时间,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和延禧宫展出的《石渠宝笈》特展,赚足了观众的眼球。特展分为两期,展出了以《清明上河图》和《兰亭集序》为代表的历代书画精品。除了欣赏精美的书画精品,人们对“石渠宝笈”这个名字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它是清代乾隆时期宫廷编纂的大型著录文献,著录了清廷内府的历代书画藏品。

  殊不知,乾隆皇帝在编纂《石渠宝笈》的同时,还编纂了另外一套大型的著录文献:《天禄琳琅》。只不过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石渠宝笈》关注宫廷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而《天禄琳琅》则专注于宫廷所藏的古籍善本或孤本。收入《天禄琳琅》中的古籍善本同样以珍贵而著称于世。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天禄琳琅》经历了哪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沧桑往事。

   《天禄琳琅》:《石渠宝笈》的“姊妹篇

  乾隆皇帝在书画鉴赏和收藏上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登上皇位后没多久,就开始整理宫内收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和古籍善本。其中,书画作品在进行编目之后,被赐名为“石渠宝笈”;古籍善本在整理编目后同样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天禄琳琅”。

  “石渠”和“天禄”这两个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们都来源于西汉的两座阁楼:石渠阁和天禄阁。西汉时期,这两座阁楼用于保留秦朝的各种文献资料。从一开始,石渠阁和天禄阁就像一对“姊妹花”,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一千多年后,以这对“姊妹花”为名的《石渠宝笈》和《天禄琳琅》两套著录文献,再次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

  同样的,在不可预知的岁月变迁中,它们也经历了极为类似的命运。

  收入《天禄琳琅》的古籍之一:金朝版本《周礼

   西汉建石渠阁和天禄阁存放秦朝文献

  公元前206年,平民出身的刘邦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包围了秦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大军得以入城。咸阳的繁华让将士们感到异常亢奋,刘邦也不例外。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战争后,将士们都觉得可以好好休整一下,并在繁华的咸阳城里享受一番了。而这时有一个人保持了冷静,他就是萧何。他向刘邦建言献策,劝刘邦一定要借鉴先秦灭亡的教训,决不能贪图富贵的诱惑而开始纵情娱乐。

  刘邦听从了他的建议,用“约法三章”来约束手下军队,在咸阳城中保持了良好的军纪。而此时萧何又开始处理另外一件事儿:将咸阳御史府中所藏的各种图书文献资料全部予以封存,并随着部队的撤离将这些资料全部带走。这一做法使得珍贵的资料逃过了项羽火烧咸阳宫的劫难,并为刘邦打下天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后来的楚汉之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刘邦也成为新建立的汉朝的统治者。刘邦选择在咸阳故城南面建都,并由萧何主持修建了新首都长安城内的皇宫,萧何特意在皇宫的北部修建了两座相邻的楼阁,即石渠阁和天禄阁。前者是因为楼阁下有引水石渠经过而得名,而后者的名称“天禄”,则来源于我国古代神话中和麒麟、辟邪齐名的瑞兽。萧何将保留下来的秦朝各种文献资料贮藏在石渠阁和天禄阁,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就这样诞生了。

  两座楼阁在建成后除了用于贮藏书籍档案以外,还发挥过其他的作用。其中石渠阁还起到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学术交流中心的作用,在这里曾经举办过几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会。历史上对于儒学的深入探讨——石渠阁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而天禄阁则是专门负责图书校勘和编纂的地方,西汉著名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这里主持图书的校勘工作,以至于后人还曾经在天禄阁遗址上修建过一座专门纪念刘向的祠堂。

  随着西汉的灭亡,石渠阁和天禄阁以及这里贮藏的众多书籍文献,在更始军焚毁未央宫的大火中焚烧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