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繁华中暗藏的险境和兴衰

13.10.2015  16:48

近日,《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书画特展》展出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该图),这一次十分难得地展出卷后的全部题跋,共有金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

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就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图中“犹有忧勤惕厉之意”,更有被切割掉的明代邵宝跋文尖锐地指出该图是“触于目而警于心”。因题跋作者的思想和宦途经历的不同则结论亦不同,他们对该图的内容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受和认识结论。这些被淹没了数百年的思想认识,在相互比较中将会加深我们全面、客观、深入认知该图的本质内涵。

金人题跋的“升平观”

幸亏有了金代第一位跋文作者张著的记述,我们才知道张择端的基本情况,如他的名和字,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好读书,曾游学京师,后来擅长界画等。题跋者张著(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2世纪中后期),字仲扬,永安(今北京)人,他能诗文、善鉴赏。金泰和五年(1205),他因写诗出了名,名声传到了宫中,被喜欢诗文、书画的金章宗召入内廷,赐官监御府书画,负责管理金朝的内府书画藏品。

清明上河图》的金人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