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农村变革记

09.12.2015  10:48
原标题:清远农村变革记

  “汪汪!”两声狗吠,划破了乡野的宁静。循声望去,一前一后两辆自行车从一人高的玉米地边驶过,后面紧跟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黑狗。骑车人就是叶昌新夫妇俩,眼前这片鱼塘就是他们家去年承包的。

  “别看这塘有25亩,旁边还搭了养猪场,种了番薯青菜,可单靠我们夫妻俩就能打理下来,不用另外雇人。为什么?就因为它们连片!”叶昌新活儿干得来劲,阳光还没照过来,汗珠子就涔涔往外冒。“哪像以前,4亩水田分8块,12亩旱地分6块,耕完一块再换另一块,走路都要半个钟,瞎耽误工夫”,他缓了口气儿长叹道,“多亏了土地整合啊!

  叶昌新所在的清远市英德石牯塘镇叶屋村(自然村),是清远最早探索土地整合的村庄。土地调整后,他家应得10亩水田,再以每亩40元向村里租了15亩,挖了个大鱼塘,还养了100多头猪。因为连片成规模,除了干活轻松,也有了效益,现在年收入十好几万元。

  近两年,让叶昌新得劲儿的可不止这一桩事——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向来“不问窗外事”的叶昌新当起了理事,开始积极地为乡亲奔走呼号;村上片区新开了社会综合服务站,过去干部为村民办事拿腔拿调,如今干部为村民办事跑前跑后。

  清远是广东北部山区的农业大市,有像叶昌新这样故事的并不稀奇。这得益于该市近年来推行的土地资源、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公共服务“三个重心下移”,300万农民正过着跟以往不一样的新生活。

  土地互换整合叩开“致富大门

  在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大田村,一栋栋简约的欧式建筑代替了原本杂乱无章的泥砖房,干净调皮的宣传版画很萌很现代,文化中心荡漾着老人和孩子的笑声。

  “现在大不同啦!”村委会主任戈绍否说:“作为清远农村综合改革的试点,眼下大田村正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你们瞧这变化多大。

  大田村变化的秘诀,就在于村集体对全村土地的统筹——全村213亩各家各户零星分散经营的土地改为由村集体统筹,并引进一家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后者每年每亩地支付给农民1200元的地租。“将零碎的土地进行整合后流转既可以收取租金、提高地租,也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这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石角镇党委书记陈发兴说。

  千百年来,土地都是中国农民的“命根子”,清远农村“碎片化”的土地分配有其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既定利益格局延续几十年,突然要整合谈何容易?

  本来是农闲时节,可清远市阳山县杜步镇元江村的陈天房忙得很,因为村里正在推行土地互换整合,想办法把原来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60岁的陈天房在村里辈分最高,也是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大伙儿都叫他“房叔”。

  虽然村民们都明白土地细碎的弊端,但“房叔”提出的土地互换整合,还是遭到了不少人反对。“大家吵吵闹闹,个个都要好的不要差的,都要近的不要远的,都要平的不要高的,重口难调。”村民陈印带说。

  土地互换整合没有国家法规的支持,不能强制实行,要想村民同意,只能靠不断地解释、劝说。从2014年7月份开始,思想工作一做就是半年。好在村民理事会成员是由全村人共同推举产生的,都是村里公认威信高、人缘好的人,工作推进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到今年年初,土地整合已经获得一半村民的同意。最终,全村103户只有10户没有签字同意。

  夏去秋来,土地整合正在清远农村铺展开来,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叩开“致富门”。

  清远市阳山县作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县,在开展土地整合中,先后探索出“整合置换后确承包经营权到户”“确地界到经济社(组),确股份到户”“确承包权到户,村集体整合土地经营权”等多种整合模式。

  英德市西牛镇新城村则将水田外所有旱地、林地和鱼塘由集体统筹,置换整合后连片发包给农户,并提留部分土地由村集体管理或出租,2014年村集体收入达29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

  治理重心下移激活“神经末梢

  元江村的土地整合中,以自然村为单位的村民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而在叶屋村,早在2008年,该村就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并成了清远最早完成土地整合的村庄之一。解决了农业生产效率问题后,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叶时通和村干部可以有更多时间思考公共事业建设。

  村民理事会组建后,叶屋村村民不再跑远路往行政村赶,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村里的决策。叶时通说,平时村中小事由理事会讨论协调解决,事关全体村民的大事则由理事会形成章程,再通过家长会(户代表)进行表决。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为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清远力推基层民主“下移”,探索推进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自治单位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

  2013年开始,清远将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由“乡镇党委—村党支部”调整为“乡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把党支部建到自然村一级,并在具备条件的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党组织设置重心下移后,扩大了党在农村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贴近党员群众,激活了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清远市委书记葛长伟说。

  同时,全市各地农村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选举热心公益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退休的公职人员、各房族代表、德高望重的乡贤、致富能人等成立村民理事会。

  自治重心下移后,群众的积极性有效调动起来。一些过去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强力推动的工作,变成了群众自己的事,群众自己想办法自己解决。

  整合服务平台免除“奔波之苦

  自治职能下移自然村后,行政村干什么?答案就在这些小事情里——过去,人手有限的村委会面临行政职能与自治功能的冲突,疲于应对上级交办的扶贫开发、计生、殡葬等各项工作,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做好自治工作。如今,行政村成了片区社会综合服务站,负责承办上级交办的工作、开展公共服务和为群众提供党政事项代办服务。“主要承担上级政府部门延伸到村级的党政工作和社会管理事务,集中开展便民利民的全程代办服务,由‘群众跑腿’变成‘干部跑腿’,并逐步拓展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清远市委副秘书长、农办主任鲁小鹏说。

  在阳山县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黄少丽告诉记者,阳山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服务平台,连接了13个镇、167个村居、3115个村民小组,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免去了群众的奔波之苦。不仅如此,由于山区路途遥远,阳山县还探索创立了专职代办员制度。“每个乡镇一台皮卡车,每个村一台便民摩托车,有人员,有经费,每天往返城村,为农民办事。

  随着乡村互联网的建设和农民用网的普及,便民服务进一步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今年1月,一个全新的网上办事大厅在清城区龙塘镇石岭村开通,实现了省、市、县、镇、村五级联网,这也意味着从此以后石岭村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90%的基本事项,享受到民政、卫计、国土等31项公共服务。“网上办事大厅的开通,最大限度地把服务触角延伸到了群众的‘家门口’”。石岭村村支部书记郭海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