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驻村扶贫干部的“千方百计”

09.09.2014  18:03
  广东新时期扶贫开发实行“靶向治疗”,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新路。“双到”扶贫多年来,清远的贫困村也迎来了众多的来自省直单位、广州市、佛山市、清远市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众多驻村干部深入贫困山村,为清远的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黎祥锋:扶贫队长的幸福新村梦

  前一轮扶贫工作结束,新一轮扶贫工作周期开始时,原本可以回广州工作的黎祥锋主动向自己所在的单位省检查院领导申请,坚持再留在连南三年继续做扶贫工作。选择坚持的原因,黎祥锋自己的解释是,自己对连南已经很熟悉了,方便开展工作。但在得到过黎祥锋帮扶的贫困村的村民看来,渴望为贫困村民干点实事的本性,是让他坚持再干三年的重要支撑。

  这一个扶贫周期里,黎祥锋所在的省检查院分到的帮扶对象是连南寨岗镇安田村,黎祥锋也升为了驻村工作队队长,且一上马就得背负改造安田村80户危房的重任。“压力不小,最开始自己也犹豫,不知道能不能完成这一轮的扶贫任务。”黎祥锋说。或许还是那股想帮贫困村村民做点实事的毅力,黎祥锋最终下定决心坚持下去。

  选择坚持下去的黎祥锋,甚至在原定的任务上给自己加了码,在与村委会商量了危房改造计划后,从贫困户的家庭实际出发,他决定对仍住在破旧泥砖房中的100户农户住房进行集中建设,为村民建一个新村,他把这个新村取名为“幸福安居示范村”。

  有了这样一个项目后,原本的驻村干部黎祥锋,再也无法常驻在村里了。整个项目的投资预计将超过千万,除了村民每户自筹的资金及部分政府资助资金外,剩余的钱全部要靠黎祥锋去跑回来。往外跑去拉钱成为黎祥锋的首要任务。

  为了能让大家看到自己做事的诚意,黎瑞祥首先从自己下手。多次自掏腰包为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最近的一次是捐资三万元为村里的小学购买了校服。为了能给村民建设一个配套齐全的卫生站,黎瑞祥拉上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为村里捐了二十万元,目前卫生站建设工程已完成了一半。

  自己实实在在干了一些事后,黎祥锋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省检查院的领导。“很荣幸检查院里的领导都很支持这样一个项目,并自觉承担起筹集资金的重任。为我们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黎祥锋说。

  目前黎祥锋已筹集了4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第一批的20套房子已开始建设。

  除了“幸福安居示范村”项目,其他一些村容改造工程也在推进过程中。村里一条8公里长的村道已完成了硬化,一座水面便桥也已修建完成,建设公共厕所,并为13个自然村添置了垃圾桶。

  而为了提高贫困户家庭的收入水平,黎祥锋组织村民和贫困户成立了养羊、养鸭及种植油茶三个基地,并开展家庭种养,通过“一户一策”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2013年底,帮扶户人均纯收入增加了约1000元,到今年底,黎祥锋预计90%的帮扶户能够脱贫。

   赵一波:扶贫攻尖,科技先行

  赵一波穿着一身休闲装,站在正午毒辣的太阳下,兴致勃勃地为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种植基地里种下的淮山。作为中山大学下派的一名驻连州保安镇种田村年轻的扶贫干部,赵一波希望自己能开展一些“特别点的扶贫项目”。就像他种下的淮山一样,并不是普通的白色淮山,而是紫色的。

  赵一波“特别点的扶贫项目”,还有一项50亩的泥鳅养殖项目,所养的当然也不是普通的泥鳅,而是从台湾引进的巨型泥鳅,长大后每条的重量可以达到近半斤。就连普通的养猪,赵一波也希望能够做得特别一点,他建立的是环保养猪基地。在通往种田村的柏油路旁,赵一波设计的养猪场已近完工,整个基地分为四个部分,猪圈,沤粪区,一个池塘,一片种植区。“猪的粪便经过化学处理后可以实现无臭,放置在沤粪区,供养的鸡食用,或作为种植蔬菜或农作物的肥料,池塘里还可养鱼。”赵一波介绍说。猪场最终完工后将租给农户来养殖,所得的租金收入则归村集体所有。而为了提高自己猪场出租时的竞争力,赵一波与中山大学校食堂签定了合约,养猪基地里所产出的猪肉或蔬菜,定点供应中大食堂。

  “目前对于这些新的种养殖项目,一些村民可能因为不懂,所以持观望的态度,我的打算也是等自己实验成功了,再向村民大规模推广,特别是贫困户。”赵一波说。

  在赵一波的工作理念中,做好扶贫工作,首先得科技与智力攻关。除了一些种养项目,他还充分利用中山大学各学科的教授资源,对种田村乃至整个连州,进行技术培训。不久前赵一波在连州建立一个培训基地,邀请中大一些教授过来,为连州部分科级以上干部开展培训工作。在他的建议下,种田村目前也成为了中山大学的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会有大学生到种田村开展社会实践,这些学生也将为种田村的发展贡献新的力量。同时他还打算邀请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一些专家过来,为连州市人民医院医生开展培训。在种田村建一个400平米的文化室也在他的规划中。

  对于目前自己所取得的这些成绩,赵一波从未忘记过自己所依靠的中山大学,从扶贫资金的筹集,到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来到连州,除了自己诚心做事外,每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中大相关领导的支持。

   罗彩兰:村民的工作要依靠村民才能办好

  高挑的罗彩兰伴着爽朗的笑声出现在记者眼前,热情地与记者打着招呼,廖廖数句之后,记者与她之间初次见面时的陌生感就已被她消除,如同与一个老朋友再会。在外人的眼里看来,罗彩兰是有这种魔力的,简单交流之后能让陌生的人消除戒备之心。

  罗彩兰是连州市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在这一轮扶贫工作中,连州市直属机关党委挂扶连州大路边镇大塘村。罗彩兰不是驻村干部,却积极参与每一件扶贫工作,胜似驻村干部。罗彩兰深知单位的办公经费都是仅靠财政下拨,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钱来做扶贫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大部分资金都要靠她自己去解决。

  在到大塘村考察一番后,罗彩兰发现大塘村虽然被划为贫困村,但实际上村里那些外出发展的人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如果能调动这批人来支援家乡建设,那扶贫资金紧缺的问题将大大缓解。为此罗彩兰带着大塘村村干部,先后跑往韶关、广州等多地,积极引导乡贤捐钱捐物,参与家乡建设。罗彩兰乐观开朗的性格、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诚意,赢得了老板和村民们信任和支持,很快就筹集到民间资金140万元。

  “一个外来人村民凭什么相信你,关键是你要拿出自己帮村民干实事的诚心,只有这样村民才会跟着你来干事。”罗彩兰说。

  除了借助村民自身的力量,罗彩兰也紧紧依托起市直属机关党委的部门优势,形成帮扶合力。市妇联的“妇妇之家”和特困母亲慰问,市团委的“希望家园”,市团委、市工商联的贫困学生助学,市残联及“红十字会”的尉问活动等都被她引导到大塘村委会。在她看来,虽然这些项目规模不大,到位资金也不多,但就是在这种温情关怀中,也让自己的扶贫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在想方设法向各方筹措资金后,罗彩兰在大塘村的一些扶贫项目也陆续开展起来。投入242万余元改善村道硬底化、农田水利、路灯照明和文化室建设等基础设施,投入15万余元扩建装修村办公楼,为贫困户发放慰问金及开展扶贫助学等。

  为了提高贫困户收入,黄烟种植生产基地、红芽芋生产基地等一批种植项目相继上马,切实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邓勇安:抵押自家房子筹措扶贫资金

  开车沿着盘山公路一路盘旋而上,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到达山顶向阳坡处,就到了连南涡水镇马头冲村,站在村委会门前往外望,目光所及全是大山,山连着山,留在村里的村民就在山坡上开出一些梯田,种玉米等一些耐旱农作物,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走出大山,外出务工。连南县卫计局邓勇安就被安排到这个村子里来开展扶贫工作。

  耕地稀缺,资源少,有的只是这广貌的大山,怎么来向大山要财富呢?在与当地村民进行一番交流后,邓勇安最终选定了两个项目:发展高山茶叶种植和黑山羊养殖项目。

  马头冲村年均温度低,海拨高,土壤酸碱度适宜,利于当地高山茶叶的生长。村里七十年代初曾有过一个70亩大的茶园,马头冲绿茶为该镇群众所熟知和喜爱。并为该村带来了较好的收益,发展茶叶项目有较深厚的根底。邓勇安与村民合计,在改造原有的70亩旧茶园的基础上,发展新茶园150亩,利用扶贫资金以奖补形式鼓励带动50户贫困户发展茶叶种植项目。

  养殖黑山羊是邓勇安多次外出考查后所确定的一个项目。黑山羊出生重生长快、耐潮湿,而且抗病能力强,出肉率高,每年可产两胎,对于在山区里的人来说,养殖黑山羊是山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门路。而且马头冲林地面积17000多亩,牧草丰富,山上泉水四溢,非常适合养殖黑山羊。

  项目都确定下来了,但是开展项目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钱所有的项目都会流产。解决资金成为了邓勇安接下来的首要任务。

  此时马头村共筹集到的扶贫资金仅定点帮扶的两个单位连南县卫计局、文广新局投入的帮扶资金9.7万元,省里承诺的扶贫资金因程序问题一时也无法下来。接下来的事该怎么做,邓勇安也犯愁了。

  为了能让马头冲村扶贫项目资金更快启动下来,邓勇安与一起驻村的文广新局干部房庙四商量,并找到了曾驻过该村的扶贫干部沈利华合计,决定抵押了自家的住房贷款30万元,作为马头冲村扶贫项目的启动资金。为立志脱贫致富的村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如今在邓勇安等几位驻村干部的组织下,马头冲村的扶贫项目已开展得有声有色,首个黑山羊养殖基地已经建好,部分村民已养上了羊。村里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7公里长的饮水工程也已建好,解决了两个自然村900多人的饮水问题。

   赖淑华:一个专科医生的医疗扶贫实践

  在成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之前,赖淑华一直是广东省中医院的一名专科医生。从今年六月起,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望闻切问的赖淑华,正式入驻到阳山县大崀镇大崀村,对这个有着33户贫困户的村落进行一个大问诊——扶贫。

  一个医生的扶贫工作该怎么来做?发展好扶贫产业是一个大药方。虽然入驻大崀村不到三个月,但赖淑华已经马不停蹄地开展起了多个项目。一个八十亩的桑叶种植基地已建立起来,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被聘请到基地里,参与桑叶的采摘及加工工作。村里的水利设施因长年泥沙淤积已被阻塞,赖淑华组织了一批村民进行疏通。为了鼓励贫困户通过养殖来致富,一批鸡苗、猪苗已发放到了村民手里,并组织了一批畜牧专家对农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

  作为一名专业的医生,在平日里到村里贫困户走访时,赖淑华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致贫因素。由于农村医疗设施条件差,一些因患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生活长期贫困。一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村民生病后,选择到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治病,一趟下来花费巨大,也因病而致贫了。

  贫困村民邓她娜,离异,独自带着孩子生活。这些年来腿脚一直疼痛,严重时一度无法下地走路。一直当作风湿病来治疗却不见效。赖淑华到她家走访时,听到她讲诉自己病症,凭借着自己的行医经验,判断她为“强直性脊柱炎”。赖淑华自掏腰包为邓她娜配了一些药,并建议她到阳山县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入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邓她娜多年的顽疾逐渐好转,目前已能够下地行走。

  “县城里的医院普遍因医疗条件差,医务人才缺乏,造成医疗水平低,老百姓稍微复杂点的病这边就无法治了,只能往大城市跑,不仅得多花时间精力,还得多花钱。只有改变这种现状,才能让老百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赖淑华说。

  为此,赖淑华向广东省中医院领导请示,邀请了一支医疗队前往大崀镇进行义诊,该义诊活动将实现常态化,省中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轮流下来为村民义诊。同时赖淑华也挂职担任起阳山县中医院副院长,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牵线搭桥能够争取到一些资金,从广州引进一批人才进来,提高阳山县的医疗水平。

   刘志刚:建慈善基金实现常态扶贫

  今年四月份,家住清新县禾云镇峡溪村贫困户周生暖在家突发脑溢血,周生暖的妻子吓得不知所措,打电话向峡西村驻村干部刘志刚求助。接到求助电话后,刘志刚急忙拨打120,并和周生暖妻子一起将他送到了清远第二人民医院。

  知道周生暖家庭贫困无钱治病,刘志刚赶忙自己掏出3000块钱为周生暖垫付了医药费。但治疗费用仍远远不够,回到村里后刘志刚开始为周生暖筹集医药费,到周生暖的亲戚和邻里、村民挨家挨户去走访动员,肯请大家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帮助周生暖治病度难关。最终刘志刚在村里筹集了4200余元钱。

  周生暖最终康复出院,但这件事情对刘志刚的触动挺大。他寻思着,像周生暖一样的贫困户村里还有几十户,如果每次生病住院都需要到村民家里一家一家去募捐,做起来会非常麻烦,而且募捐的钱款数量也无法保证。而且以后如果自己走了的话,这些贫困家庭的困难又该如何解决呢?

  于是刘志刚想出了一个办法,从峡溪村扶贫资金里划出五万元建立峡溪村慈善基金,基金由村委会管理,主要用来帮助一些贫困家庭筹措医药费用,扶助考上大专院校的贫困学子。

  5万元启动资金毕竟有限,为了能让慈善基金能长期运作下去,刘志刚规定村集体每年收入的20%要划入慈善基金内。这也就意味着,村集体收入越多,慈善基金也就越多。为此刘志刚开始想方设法来提高村集体的收入。

  刘志刚首先从扶贫资金里拿出50万元入股清新区扶贫基金,每年可实现保底收入5万元。除此之外,在他的牵线搭桥下,一家做特色农产品的企业与村委会达成了合作,将把峡溪村作为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村民收获的有机大米将全部由该企业收购。同时刘志刚还打算在村里建一个大米加工厂,对稻米进行初步加工包装,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刘志刚算了一笔帐,等到这些项目都建立起来,村集体的年收入将由原来的仅仅300元提高到近十万元。

  除此之外峡溪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行业扶贫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8千米农田水渠三面光,6千米机耕路建设。佛山市禅城区投入30万元前期启动资金,建村委会办公场所和卫生院。

   何坤:基础助产业 扶贫兼扶

  到英德市大洞镇庙坑村当驻村干部一年的何坤,已经写了三份大型的报告。第一份为六千字的《庙坑村“双到”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这是他到庙坑村之初历时三个月走遍了17个村小组,对全村94户贫困户入户调查、进村访谈后,所掌握的第一手素材。另一份长达21页的《关于庙坑村建设蔬菜种植基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庙坑村蔬菜种植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方案》,是何坤产业扶贫工作的正式开始。

  庙坑村没有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和禽畜养殖,全村也没有工矿企业,水田种植作物单一,山地种植不成规模。村民种植的水稻、花生、蔬菜基本只能自给自足,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竹笋、杉木、果树和打散工、外出务工。

  在与村民交谈中,何坤发现很多村民都有外出租地种菜的经历,部分长期在东莞、花都租地种菜的村民甚至已经过上小康生活。这一点启发了何坤的灵感,在庙坑村发展蔬菜种植项目,形成主导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不就是最好的扶贫造血之路?

  何坤在认真分析后,认为庙坑村发展蔬菜种植项目具有自己的优势:一是村道硬底化极大地改善了蔬菜的运输条件;二是部分村民有丰富的种菜经验且参与热情高;三是种植蔬菜与种植水稻相比经济效益明显;四是庙坑村未受任何污染的水源、生态环境是开展有机种植、绿色种植的先天优势;五是与大洞镇相邻的九龙镇就是以蔬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镇,其成功的经验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经佛山供电局和佛山市扶贫办领导审批同意后,2013年安排240万元进行8公里村道硬底化,同时安排50万元入股水电厂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4年投入105万元修建3.5公里水泥路、80万元进行水利设施维修。同时何坤选取江顶和南坑尾两个村小组进行蔬菜试点种植,投入20万元建设了蔬菜种植基地,待经验成熟后再在全村推广。

  在做基础产业扶贫的同时,何坤把扶贫工作的重心也放到了“扶智”上。庙坑村教育资源匮乏,全村没有一所学校,小孩读书都要到大洞镇。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读书只能选择寄宿,造成就读压力巨大,部分家庭由于无法承担住宿费而被迫辍学。扶贫要先扶智,只有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因贫失学、安心读书才能真正实现脱贫的目标,避免年青一代重走父辈的老路。

  何坤将这些情况向佛山供电局作了详细汇报,并提出发动供电局员工和社会捐款,在庙坑村建立“扶贫助学基金”的想法。庙坑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和驻村工作组的工作热情打动了佛山供电局每个员工的心,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并动员身边的亲朋好友捐款。短短一周的时间,庙坑村扶贫专户就收到了佛山供电局职工和社会各界捐款96万元。

   罗远芬:建立“三位一体”长效扶贫模式

  到清新区太平镇北坑村驻村扶贫后,罗远芬首先来了一个大调查。在摸清了全村基本情况后,他制定了一个“三年发展规划”,他的这个规划,重点发展村级水果产业经济带,打造2500亩火龙果产业化生产基地,同时建立300间微生物食用菌草菇种植基地,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业,以养殖业快速收益带动火龙果种植业发展,形成发展主导产业。

  邀请贫困户参与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户开展家庭养殖,鼓励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这样一种扶贫模式罗远芬自称为“三位一体”长效扶贫开发新模式。

  工作方法确定了,接下来更重要的事是如何来解决资金问题。罗远芬对每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认真询问了贫困户对产业发展资金的需求,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他亲自到各个部门做通帮扶工作,落实贫困户发展产业经济资金问题。

  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已经有6户贫困户签订清远鸡养殖合同,养殖户在三年内可免费获得鸡苗,每户两个月内可养殖1批,每批100—200只,同时罗远芬还帮助养殖户做成鸡销售。有一户贫困户签定了养猪合同,每期或获得养猪扶持资金4000元,每批养殖80到100头。有十户贫困户签定了火龙果种植合同,每户种植2亩以上,扶持种植资金10万元。

  除了向上层申请扶贫资金,罗远芬还积极引导社会慈善组织参加扶贫。通过单位领导的引进,罗远芬多次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及香港信善基金会领导协调,目前已获得了香港信善基金会10万元扶贫资金,帮助25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18户低保户入股参加福兴微生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入股资金及收益归贫困户所有。在罗远芬的牵引下,市农学会、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农机站、农检中心、蚕种场、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等部门加入了援助贫困户及贫困村的行列,形成了共同推进扶贫开发发展的良好局面。

  除此之外,罗远芬还利用扶贫资金帮助村民开展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村里推进住房改造。到目前止,扶贫双到主导产业经济不断发展,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及村容村貌建设热火朝天,扶贫项目总投资超过500多万元,完成14个发展项目,8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民生类项目,2个发展经济类项目,整个北坑村的建设有了明显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