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徐来,粤海拾贝

22.06.2014  10:36

展出的部分扇面作品。本版图片均由东莞时报首席记者 陈帆 摄

清风徐来,粤海拾贝

  “粤海清风”馆藏精品扇面展在东莞市博物馆展出

   东莞时间网讯 (记者 李立)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扇面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扇面画兴始于宋代,至明清盛行,题材宽泛,山水人物,峰峦楼阁,花鸟走兽,蔬果草虫,皆能一一入画。古人于方寸之间苦心经营,造就赏心悦目的扇面艺术。

  本次展览精选馆藏130多幅扇面作品,多数为首次与公众见面,既有岭南名家高俨、居巢、居廉、何翀等文人画家的即兴之作,也有张敬修、李文田、陈澧、梁鼎芬等官绅、学者的感怀之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名流对书画艺术的认识和探索,彰显了中国扇面书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扇面作画 岭南名家的性情之作

  扇子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件重要的用具,在书画家手中,扇子也成为了一种艺术的载体。书画家们绘制扇面,让这样消暑的物件在实用之余,多了一层陶冶情操的意味。

  扇子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从最初作为显示帝王和贵族威仪强权的礼器用品,逐步演化成文人雅士乃至寻常百姓之间传递友情的“怀袖雅物”,凝聚着极其丰厚的文化内涵,而扇面画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更是成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扇面画的题材十分宽泛:山水人物,峰峦楼阁,花鸟走兽,蔬果草虫,都能一一入画。前人于方寸之间的苦心经营,造就出赏心悦目的扇面艺术。

  书画名家在扇面上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王羲之在一位老妇人发霉的扇子上画上图案,帮助她把扇子全卖光了。宋代绘画艺术蓬勃发展,文人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潮。那个时候,连天子都对扇面艺术十分重视,宋徽宗经常在扇面上进行作画,以至于后宫都竞相模仿。

  从宋以来,在扇面上作画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团扇还是折扇,无论是名家还是书画爱好者,都会尝试在扇面上作画。岭南名家们自然也不例外,此次“粤海清风”馆藏精品扇面展中展出的扇面,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居廉居巢,三分之一出自其他东莞籍画家之手,三分之一是其他广东画家创作的。这些扇面作品有些是馆内的旧藏品,有些来自于文物捐赠,还有一些是市博物馆征集来的。

  和正式的书画作品相比,在扇面上的创作由于受到尺寸的局限,更像是小品画。无论笔法还是内容都不会复杂,寥寥数笔意蕴潜在。扇面作品经常是文人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他们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传递友情。书法作品也是如此,在扇面上题写书法还有所讲究。

  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书画家的艺术真谛。

  粤海清风 入目难忘的南粤风情

  走进市博物馆二楼的展厅,观众的确能感受到阵阵“清风”,这清风并非来自于空调,而是机械手臂扇动的折扇带来的。当扇子一点点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时,“粤海清风”展览希望用这样一种切实的体验唤回大家对于扇子的记忆。

  有人说欣赏扇面和盆景鉴赏是道理相同的,都是小中见大,在小场面中,看到大气象。一些花鸟的扇面画,虽然规格小,但画中之物却依然精细,展览中的一些扇面被局部放大,让大家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画家的笔法。而山水画则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往往咫尺千里。所以在小小的扇面之上,也能看到广阔的“粤海”。

  为了突出展览中的岭南特色,整个展览被包装成了岭南园林的风格。市博物馆在展板和装饰物的制作上颇为用心,将整个展厅以岭南风格的亭台、橱窗、墙壁区隔开来,在博物馆中同样会有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感觉。制作装饰物用的图片都是由工作人员在可园等岭南名园中实拍后制作而成。角落里的桂花树,飘来阵阵香气,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更能突显出作品中岭南特色。

  展品释义牌不见了以往的“学术味儿”,采用平实的语言启发观众,信息量也更加丰富,将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地挖掘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市博物馆“邀请”了一位特殊的“讲解员”,通过CG技术设计出的“西关小姐”为大家引导服务。

  展览之外,市博物馆二楼互动厅照旧推出展览主题互动活动,博物馆还提供各类扇子供观众欣赏把玩,拍照留念。特别值得期待的是,7月12日,市博物馆还将举办一场以“”为主题的各COSPLAY团体间的表演比赛。

  展览:《“粤海清风”东莞市博物馆藏岭南名家扇面艺术展》 时间:即日至8月10日 地点:东莞市博物馆二楼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