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女之父”创作“新渔女”亮相斗门

21.11.2015  21:56
21日下午3时,年过九旬的“珠海渔女之父”潘鹤缓缓为自己的新作品“母亲河”揭下面纱

南方日报讯(记者/崔汝枝 吴帆)“珠海渔女”雕塑已成为珠海的地标,深入人心。时隔33年后,年过九旬的“珠海渔女之父”潘鹤创作了包含“渔女”元素的新作品--“母亲河”,这次是放在斗门黄杨河边。

黄杨河畔的这位“母亲河”高约4米,长发及腰,领戴项珠,身掮渔网,左手托着夜明珠,右手提着珠蚌,在水中带着小孩嬉戏,和蔼而慈祥。雕逆采用采用铜打造,由潘鹤及其儿子潘奋历时20个月创作完成。

据雕塑上面的简介称:“雕塑由慈母与孩童构成整体造型,母亲左手捧珠右手护蚌,以慈爱的目光引导着孩子奋力前游。温柔的母亲正如那秀美的黄杨河,而可爱的孩童象征着在黄杨河哺育下茁壮成长的斗门儿女,身边簇拥的鱼儿则寓意着斗门优美而独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在鱼群的环绕中,母子俩幸福相依,共享天伦之乐。

我们创作的初衷是就想把‘珠海渔女’故事延伸到斗门。”潘奋介绍,创作当初,团队围绕斗门黄杨河进行构思,首先想到的是“母亲河“,又因为潘鹤创作的”珠海渔女”已深入民心,而渔女的故事是以花季少女的恋爱为故事主题,因为爱情而留在了珠海。所以就加入了“渔女”的元素,希望让爱在斗门延伸。 ”这组塑像在表现黄杨河之母的时候,让母亲的形象打扮与“珠海渔女”相似,寓意渔女向往斗门黄杨河畔,并在此开花结果,成了斗门的永久居民,乐不思返,以此展现斗门是西区的宜居之所。”潘奋说。

我对斗门是非常有感情的,因为我在这里工作过。”潘鹤介绍,1950年代土改的时候,他在珠海斗门待过很长时间,当时还是荒无人烟的地方,现在看到斗门发生翻天覆的变化,”这里的发展让我有穿越时空的感慨,我希望把这份感情融入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