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共耕渠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方位

03.06.2021  19:22

  新华社南宁6月2日电  题:问那得清如许——共耕渠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方位

  新华社记者王念、黄浩铭

这是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新貌,共耕渠从村中穿越而过(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水是庄稼人耕作和生存的基本支撑。在革命老区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一个小山村,一条名为“共耕渠”的水渠汩汩流淌90多年,润泽一方土地,滋养代代村民。

  倡导并组织群众修建这条水渠的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先驱。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

  从开凿共耕渠、试办共耕社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曾经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泉静静流淌,无言地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百年不变。

  时光淹没不了的荣光

  共耕渠是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的一条水渠,建成于91年前,全长4公里。这个小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连片的葡萄园、稻田和绿树青山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共耕渠灌溉的葡萄园(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东里村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农民运动的开拓者之一韦拔群的故乡。共耕渠对面的山坡上坐落着韦拔群故居,“为农民谋利益”的石碑立在故居前。

  50多岁的村民韦忠每天都会沿着共耕渠走上一两趟。几十年来,从刚记事时踏过的田埂小路到如今宽敞的水泥路,从简陋的土渠到通畅的“三面光”,共耕渠以及东里村的点滴变化,韦忠看在眼里,感慨万端。“到了收获季节,共耕渠两旁的稻田一片金黄,葡萄园里硕果累累,是全村人最开心的时候。”韦忠说。

  在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当地村民在“阳光玫瑰”葡萄基地管护葡萄(5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韦忠爷爷的堂兄就是韦拔群。韦拔群一家17口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如今在东里村只有旁系后辈。韦忠说,革命先烈不惜牺牲生命,就是为了换来老百姓的幸福。

  20世纪20年代初,韦拔群在东兰组织农民自治会,建立国民自卫军,开展反抗剥削压迫、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武装斗争。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韦拔群前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之后回到东兰县兴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马列主义,1925年至1927年间培训了3届共600多名农民运动骨干。这些学员遍布左右江和红水河两岸,成为当地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

  1930年,邓小平、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右江开展土地革命,选定东里村做农业合作化试点,建立了东里共耕社,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这一年,东兰遇上旱灾,韦拔群带领党员和群众修筑共耕渠,引附近银潭的泉水灌溉庄稼,当年就获得粮食大丰收,参加共耕社的570多名群众人均分到600多斤稻谷。从那时起,泉水四季不断流向周边上千亩土地,低产田旱涝保收。共耕渠成为东里村公共水利设施,集体所有,共管共享,追求共同富裕的实践在这里落地生根、生长发芽。

  东里村78岁的老党员陈远康清楚地记得,新中国成立后,村民们一起动手,用石料加固共耕渠,后来又在政府支持下建设提灌工程,地势较高的几百亩旱地也被改造成为水田。

  时隔近一个世纪,共耕渠、韦拔群故居和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列宁岩等革命遗址依然闪耀着光辉,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这里缅怀先烈。列宁岩里用竹子做成的长凳早已被磨得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