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被拒入境美国:传谣者是何心态
上海一位女游客被美国拒绝入境,这事从一开始引起舆论关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最初说是因为当事人在欧洲旅游时留下不文明的纪录,被美国海关遣返回国,其十年有效期的美国签证也被注销。引得一阵狂想和激动。其中最让一些人兴奋的莫过于,多年的顽疾——旅游不文明行为,终于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而当事女游客则澄清,她不是被遣返,而是被拒入境,更不存在什么不文明记录,此前也从没到过欧洲,被拒原因则是其没有酒店预订信息,没有预订返程机票,美国移民官据此怀疑她有移民倾向。
这是赴发达国家时签证被拒常有的理由,办赴美签证,人家难免要多问一下动机和理由,因为交流沟通的障碍,被拒绝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各个驻华使领馆里发生,本不值得报道,但扯上不文明纪录就不一样了。背负公愤的不文明行为,几乎每一次新闻的曝光都能引起众口一辞地责骂。相比于犯过骂,骂完接着犯,被拒签无疑是最让人觉得罪有应得的一个。打心眼里,大家其实是认同这一做法的。将游客的出行权利与他的行为捆绑,而不是与大家的口水捆在一起,这可能就是这起事件引发这么大关注的原因。
面对屡禁不绝的不文明行为,大家都持一种焦虑情绪,一方面多年的呼唤、道德的谴责不痛不痒,似乎用处不大;另一方面,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又显得力不从心。这种情绪影响了大家的判断,左右了大家的行为。始作俑者将两件原本不相干的事嫁接在了一起,用不光彩的手段提高新闻的附加值,媒体不加思索转了,公众不分青白皂白信了,这其实都忽视了法律上责权对等的原则,因为一两次的不文明行为就拒绝他到这个国家去,虽然痛快却未必公平。对此每个人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于不文明的行为,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但一样存在边界。这种约束也必须留足改过自新的空间。
不文明行为可恶,但基本上还在道德的范畴以内,有些不文明行为可以用法律的办法解决,有些则不能,我想,任何国家都不会放大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也不会夸大法律惩处的必要性。
一起非常简单的事竟然传出了这么复杂的版本,在传谣的路上是否走得太远了?这是事件留给大家最大的思考。谣言的空间是无知和盲从给的,是舆论的炒作给的,更是对待社会问题急切功利的心态给的,这种嫁接、拼凑和炒作跟不文明行为一样,都是对权利的过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