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寺庙 细看建筑

21.07.2014  17:23
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据考究,中国的寺庙建筑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从北魏开始兴盛起来,而河南洛阳白马寺就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佛寺。

白马寺齐云塔

寒山寺内有不少雕刻艺术精品

少林寺塔林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五台山佛光寺

灵隐寺大雄宝殿

  文/羊城晚报记者 黎存根

  图/全景(另署名除外)

  暑期炎热,自然有不少人会到山清水秀之地旅游度假以求清凉。而这清凉之地,常有著名的寺院,进寺游览,我们都难免会为其建筑上精妙的技术和艺术赞叹不已。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古建筑专业人士看来,一些著名的寺院甚至可以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如果想了解中国古建筑各个时期的不同作法,往往都可以在寺院建筑中找到实例。

  本期,就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些国内著名寺院中的著名建筑,了解一些古代建筑知识。

  A

  洛阳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

  在中国,以白马寺为名的寺庙不少见,但是河南洛阳老城以东的白马寺最为有名。因其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建寺以来,几度兴废、几度重修,2000多年来,在邙山、洛水之间,依然有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

  建筑格局

  白马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其中明代重建的山门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槃门,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主要建筑,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

  建筑精品

  寺东南有一座金代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为方形密檐式砖塔,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此外,白马寺有一座印度佛殿,呈典型印度佛教建筑风格,参照世界文化遗产印度桑奇大塔风格设计建造。还有一座缅甸风格佛殿,主体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馆等。

  旅游贴士

  交通:洛阳有航班直达,也可坐高铁至洛阳龙门站。

  B

  少林寺:

  中国佛教禅宗祖庭

  说到佛寺,不得不说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发祥地——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13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历史上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如今的少林寺殿堂恢宏面貌,是新中国成立后及1982年以后不断维修重建的。

  建筑格局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少林寺周围还有同光禅师塔、法如禅师塔和法华禅师塔等古塔10余座。

  建筑精品

  初祖庵是宋代时为纪念达摩修建,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殿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后历代多次修葺,但主要构件仍为宋代原物,是河南尚存最早木结构建筑之一,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而达摩洞外有明万历甲辰(1604年)建的二柱单间庑殿顶形式石牌坊一座。

  旅游贴士

  交通:可乘飞机或高铁直达郑州。

  C

  灵隐寺:

  济公美名扬

  杭州市的西湖灵隐山麓飞来峰旁的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因为济公游戏人间的故事而家喻户晓。历经千年,灵隐寺几经兴衰,如今寺内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建筑和雕塑作品,均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建筑格局

  灵隐寺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楼(下设法堂)-华严殿。同时向两翼布局,先后建成线刻五百罗汉堂、道济殿(现称济公殿)、客堂(六和堂)、祖堂、大悲阁、龙宫海藏(藏品陈列)。

  建筑精品

  在五百罗汉堂内新建有“灵隐铜殿”,其高达12.62米,为中华第一高铜殿,获世界基尼斯最高铜殿纪录。还有建于吴越北宋时期的双石塔两经幢。位于大雄宝殿前露台两侧的双塔,东西对称,相距四十二米,结构完全相同,皆为八面九层,用石料雕刻砌筑而成的仿木构楼阁式塔;而位于天王殿东西侧的两座经幢,结构基本相同,为多层八面形,下部采用三层须弥座为基础,其中寓有至高无上之意。

  旅游贴士

  交通:可乘飞机直达杭州。

  D

  寒山寺:

  山门向西开

  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就是著名的寒山寺,无论是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还是高僧寒山与拾得的精妙对话,都让其充满着传奇。更让人不解的是,全国大多数汉传佛教寺院均山门向南开,寒山寺是少有的山门向西开的寺庙。建于六朝的寒山寺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如今建筑多是清末重建的。

  建筑格局

  与众不同的寒山寺,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

  建筑精品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其中枫江第一楼的原楼已于三百年前塌毁,现枫江第一楼是在1954年修整寒山寺时,将苏州城内修仙巷内宋宅著名的 “花篮楼”移建于此。而“花篮楼”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另外,寒山寺的建筑有不少雕刻艺术作品,如整幅墙的砖浮雕,房山墙和屋脊上的砖圆雕人像,窗上的镂空砖雕动物,门上的木浮雕佛像,都十分精美。

  旅游贴士

  交通:先乘飞机到上海虹桥机场,然后坐动车或高铁到苏州。

  E

  隆兴寺:

  世界古建筑孤例

  对南方人来说,知道并了解隆兴寺的人不算很多,但恰是这个位于河北正定的寺院,有着被古建专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它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大名寺之一。

  建筑格局

  隆兴寺主要建筑分布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依次是:天王殿、天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御书楼(遗址)、大悲阁、集庆阁(遗址)和弥陀殿等。

  建筑精品

  宋代建筑摩尼殿与一般重檐建筑不同处是把外墙砌到副阶檐下,另在副阶四面正中各加一座山面向外的歇山顶抱厦,宋代称“龟头屋”。这种结构在宋画中屡见,但实物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孤例。为隆兴寺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建筑,也是寺中一绝。另外,始建于北宋的转轮藏阁,转轮藏直径七米,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设木轴,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推之可转动。这种建筑形制国内保存下来的甚少,因此称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转轮藏。

  旅游贴士

  交通:乘飞机或高铁到达石家庄,再到正定。

  F

  佛光寺:

  历代建筑精品荟萃

  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公里佛光山中的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可能不是名气最大的,但是其寺内建筑却难得地荟萃了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佛光寺大殿更是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寺内彩塑、壁画、墨书题记、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经幢等,也都是具有高度历史、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

  建筑格局

  寺宇因地势建造,高低层叠,坐东向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建筑精品

  作为佛光寺正殿的东大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其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就连大门也有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很可能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还有建于金代的佛光寺文殊殿,门窗构造与宋代《营造法式》中小木作的规定极为相似,在结构方面文殊殿做了大胆的尝试,采用减柱造,是金代减柱造的代表作。

  旅游贴士

  交通:先乘飞机到太原,然后坐车到五台山。

  G

  南华寺:

  六祖慧能说法37载

  南华寺原名宝林寺,坐落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以东7公里曹溪河畔。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宝林寺说法37载,故南华寺素有南禅祖庭之称,还与嵩山少林寺并称为禅宗祖庭,在东南亚、朝鲜、韩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有重要影响。

  建筑格局

  寺向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东侧依次为钟楼、客堂、伽蓝殿、斋堂等;西侧依次为鼓楼、祖师殿、功德堂(亦称西归堂)、禅堂等。主体建筑院落外,北侧有卓锡泉(俗名九龙泉)、伏虎亭、飞锡桥;西侧有无尽庵、海会塔、虚云和尚舍利塔;东侧有中山亭、息心园、多宝阁、佛学院、禅堂。

  建筑精品

  主要殿堂和钟鼓楼的大木梁都是用巨大铁力木(坤甸木)架成(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重修南华寺时所用之木)。大雄宝殿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清时及 1934 年重修,殿前有月台,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飞檐饰坐狮,狮子象征勇猛、威严,顶用双鱼吻,门窗为格子式,是广东省最大的寺庙建筑。

  旅游贴士

  交通:乘高铁到韶关。

  知识加油站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最初称寺院为“精舍”。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而 “”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人为尊重佛教,对佛教建筑的新称呼。

  据考究,中国的寺庙建筑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从北魏开始兴盛起来,而河南洛阳白马寺就是中国官方营建的最早佛寺。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宋代以后,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即:佛寺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沿山门南北中轴线,保持一定的距离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筑大致按以下顺序排列:山门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经楼(阁)。而配殿和附属设施,则是分布在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建造。

  如今,寺庙建筑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不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是被中外旅游者所称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