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狠”字当头推进改革 干部不做太平官

18.08.2014  15:12

  在我省狠抓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省委领导同志在全省倡行“来凤之狠”,强调改革要有狠劲,要真正狠抓落实。

  “来凤之狠”,重在一个“”字,即狠劲、狠话、狠抓。狠劲是力量之源,狠话是力量传导,狠抓是力量落实。一个“”字,支撑起势必破竹的改革推进体系。“来凤之狠”,贵在一个“”字,即敢担当、敢于狠,敢讲狠话、敢出狠招。敢担当是源头,敢于狠是决心,敢讲狠话是态度,敢出狠招是作风。一个“”字铸就雷厉风行的改革落实体系。

  “狠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神奇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胡宗南进攻陕甘宁边区,我们的县城只剩下一个,但我们并没有退出边区,吃树叶就吃树叶,就是要有一股狠劲。”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困难,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我们靠着“当了裤子也要搞建设”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造出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杀出一条血路”的“狠劲”,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大的“狠劲”。习近平总书记讲,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李克强总理讲,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推进改革。

  虎山行、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勇气、决心、气概讲的都是一个“”字。何以如此?一则改革的领域进入深水区,风险空前。前面会有暗礁、潜流和漩涡,不“”,改革大船就会随波逐流,就会中途搁浅,就会迷失方向。二则改革的对象都是硬骨头,深度空前。很多重大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受到现有利益格局的抵制,受到传统工作方式的扭曲;不“”,改革就会半途而废,就会浅尝辄止,就会煮“夹生饭”,就会铩羽而返。三则改革者成了被改革者,难度空前。改革成了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自己动自己的奶酪,不“”,就不会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就不会有自我革命的精神,更不会有层层抓落实的闭路循环。应对风险、深度、难度的“三个空前”,必须有“狠劲”。靠“狠劲”才能化解风险,靠“狠劲”才能克难奋进,靠“狠劲”才能落实改革。

  湖北全面深化改革尤其需要狠劲。抢抓机遇靠“狠劲”。上一轮改革湖北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留下了一些历史难题。国有企业的包袱比较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比较重,小生产的观念比较重,既得利益的牵绊比较重。这“四重”恰恰是改革难点。对于湖北来讲,改革是解决难题、卸下重负、轻装前进的重大机遇。发挥优势靠“狠劲”。湖北的科教、人才、区位等优势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要通过“狠劲”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让潜在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走在前列靠“狠劲”。放眼神州,改革发展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湖北不进是退,慢进亦退,不“”,何以跟上节奏?不“”,何以走在前列?狠抓落实靠“狠劲”。由于部门利益和传统工作方式的制约,一些部门嘴巴上放权,实际上拖着不放;一些部门放了明的权力,留了暗的权力;一些部门放了次要的权力,留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改革就像钉钉子,没有狠劲,不敢硬碰硬,改革举措就难以落实。

  改革要有“狠劲”,关键是“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敢于担当。担当之勇是“狠劲”的总根源。有的地方和部门重视不够,想得少、议得少、干得少;有的自觉意识不强,等上头,观外头,畏出头;有的作风不实,满足于会上和嘴上改革、纸上和墙上改革,重点领域不敢进入,关键环节不敢突破。这些都是典型的不敢“”或者是“抓而不狠”,是光说不练、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是“假狠”,说到底是不敢担当。

  改革之“”要敢于狠,也要善于狠。要“”在担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肩负改革责任,不做太平官,不怕得罪人。不只是“嘴上讲狠”,更要看“腿上功夫”。改革硬措施落地,才可谓担当,才能够立“”。“”在要求。改革是硬任务,不能软落实。改革部署轻描淡写,改革推进敷衍了事,就是软落实。硬落实,就是要求要高,高在全国、全省争先创优的标准上;要求要严,严在真奖惩、见狠气的魄力上。“”在作风。好态度才有好作风,真改革必然有硬作风。作风硬才能说“”话、出“”招。作风要硬在敢立军令状、敢讲不留余地的话上,硬在敢喝第一口汤、吃第一个螃蟹的招式上。“”在制度。久久才能为功。一时之“”难见实效,“”效在长久。长效靠制度,有制度才可见成效,要以制度奖惩行为、推动改革。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委领导同志强调“认真”二字,铸就湖北活动特色。全面深化改革,省委领导同志又强调“狠劲”二字。“认真”,“狠劲”,本质都在于较真,根本都在于碰硬,落脚都在于落实,两者高度一致。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狠劲”二字的深刻内涵,把“狠劲”二字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不折不扣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努力开创湖北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