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高端论坛暨广东教育学会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我校举办
11月30日至12月2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高端论坛暨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华南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120多位专家与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打造湾区高端交流平台,协同三地教育发展
12月1日上午,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张路,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姚训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以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中小学及相关教研机构共7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卢晓中主持。
广东教育学会会长姚训琪副宣读了《关于成立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决定》,张路副会长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是广东教育学会响应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战略部署的举措。珠三角是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湾区‘9+2’城市群的中坚力量,大湾区战略部署的落地为各城市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专委会的成立为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工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聚集力量,加强与港澳同仁的联系交流,更广阔地开展粤港澳教育协同发展的各项研究工作。
大会推选出专委会理事会,投票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当选为理事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海东、华南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姚训琪等12人当选为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余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
新任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卢晓中作了讲话,首先他指出在大湾区战略落地的契机下,专委会成立意义重大。他对专委会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初步设想:以问题和需求导向,组织开展大湾区教育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供决策咨询,发挥智库作用;举办高端论坛,力争打造品牌论坛;做好数据库建设,打造大湾区权威教育数据发布平台,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把专委会建设成高品质的学术共同体。
明晰一区多制战略优势,共谋湾区长远合作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创新高端论坛开幕式上,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发挥教育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长远性作用。推进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需要审视中国世界大局,瞄准世界前沿,积极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对大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以及未来发展思路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系统且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地域、资源、文化、亲缘和参考的优势上,但谢维和教授指出更突出优势主要表现在“一区多制”,即三种不同类型和特点的教育机制体制,为优质的教育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此外,他还对“一区多制”优势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地剖析,指出“一区”是协同发展的基础,为年轻一代的发展提供统一的认同基础;“多制”是协同发展的核心,通过协同发展,使三地的体制机制、课程、教学方法等实现交流与合作,拓展年轻一代的视野与境界,为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指出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位置优势,要以开放为基本特征,以质量为核心要素,以需求为根本引领,进一步提升整个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其中,教育应发挥吸引和对接优质资源、创新人才和创新技术的作用,从而为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发言指出,学生的发展关乎大湾区的未来,大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取向依然是均衡与质量,而教室文化则是促进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是学生发展知识物质文化的基础,是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室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权的多少,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教室文化的建构,应从行为认知到社会建构,超越个体主义的学习,用与学生认知相匹配的语言构建一个让学生学习幸福的教室文化。
香港高等教育评议会秘书长周文港认为粤港澳高校要为大湾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增加学术及应用性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为此重点发展STEAM教育、借鉴北欧科研创新成果,带动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从主要思路与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与主要目标,法制、政策、机制保障三个维度对湾区的教育发展提出宏观和远大的图景。此外,他还指出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坚持创新驱动,才有可能打造与世界一流湾区相匹配的一流教育体系,建设南方教育基地和国际教育示范区。
融合汇集三地各界力量,献言献策助力湾区发展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陈发军副主任指出广州作为国家创新对外开放合作的枢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先行地、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和泛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引擎,应充分发挥广州在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制定湾区教育合作战略规划,利用协同创新战略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粤港澳教师教育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施雨丹就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合作途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她认为,实现湾区教师教育合作应从“应然——实然”的角度出发,从多元协同、优化交流机制、构建协同模式、创新合作方式等途径推进大湾区教师教育合作。此外,她分析了大湾区教师教育合作优势,指出三个区域已有的合作的经验,为未来湾区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及强大师资力量的培养提供保障。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吴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应对接产业需求来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与校企合作。针对职业教育如何为大湾区的协调发展服务的问题,吴院长认为应构建与实践产教融合精准育人的运行机制、“虚实共生、联合发展”的校企协同模式。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秘书长宋宇就利用大数据提高教育治理和决策水平提出了深刻的见解。通过对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与长江教育研究院以及区域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数据平台的建设情况的案例介绍,她指出应制定出台教育数据管理办法,实现教育基础数据的有序开放与共享,实施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创新数据采集手段,鼓励科技企业参与到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当中,以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宏观教育治理与决策。
卢晓中对本届论坛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要寻求湾区发展与教育创新的逻辑起点,即通过协同来把粤港澳三地建设为发展的共同体,要从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途径,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推动湾区教育协同发展。加强制度与机制等顶层设计层面创新将是当前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与创新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同时呼吁要加强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目合作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本次论坛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市教育治理现代化高等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教师教育合作研究中心主办。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作者/通讯员:陈冬梅 施雨丹 | 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