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南方+:长江学者观湾区教育②|技术文化为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什么?
日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及团队赴旧金山湾区开展近两个月的深度调研,其阶段性研究成果给出了回应。
南方教育智库特邀卢晓中领衔的“长江学者创新团队”连续推出“高等教育湾区调研”成果。今天推出第二篇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教授对人才培养的新观察。
在来旧金山湾区之前,我们听过斯坦福大学和硅谷的不少传说,也读过关于高校与科技公司高度互动的不少研究。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影响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呆了一个多月,访问了一些高校和公司,见了形形色色的湾区人。我们很难说已经找到答案,但又隐隐感觉到有一条忽明忽暗的线索在指引着我们去探索,这条线索叫做技术文化。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位于硅谷的美国加州圣何塞大学人类学学者英格里斯•卢克(J. A. English Lueck)教授及其合作者启动了一个后来被称为硅谷文化项目的宏大研究计划,尝试对湾区高科技人才集聚的核心原因给出一个答案。经过了长达近十年的人类学田野研究,她出版了《硅谷文化》一书。她认为硅谷这种核心力量就是技术文化(technoculture),这种文化可以弥补不同种族和文明之间的鸿沟。即硅谷的诸多人群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不仅没有带来社区中种族文化的冲突,反而促成了一种共同的技术文化认同。我们访问她的时候,她的书正要推出第二版,当然里面已经是新的研究了,但“技术文化”这个内核丝毫没有改变。而且经过那么多年,她也更加坚定地认为技术文化就是连接湾区方方面面的核心灵魂。受其启发,我也想从技术文化出发,梳理这一个多月来在旧金山湾区调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尝试回应技术文化与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技术文化的未来性引领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旧金山湾区真正起势之前,东海岸的纽约湾区早已在借助传统工业的优势基础之上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且也是教育重镇,众多东部的传统名校也集结于此。但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一直充满着开拓、勇气与冒险精神,旧金山湾区的崛起也正因为其赶上信息技术时代的大潮并实现了成功引领。如果说以金融产业为标志的纽约湾区代表了美国的过去和现在的荣光,而以技术产业为标志的旧金山湾区更代表着美国的未来。所以对比起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人有一个有趣而自豪的说法——认为纽约湾区赚的是“old money”,而旧金山湾区赚的则是“new money”。也即技术文化具有一种未来性,这种未来性影响到了旧金山湾区产业的文化特质和布局。比如苹果电脑的乔布斯,谷歌创始人佩奇和布林,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以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等人,他们的成功经历中都充满了冒险和开拓,但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这都影响到了其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走向。而且,技术文化也对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向起到了一种引领作用:相比于东部的传统名校,湾区的大学更热衷于变革,斯坦福大学当年也正是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并不断强化,加上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才走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所以,我们在访谈斯坦福大学著名社会学者斯科特时,他认为斯坦福和加州大学伯克利这些大学的学生总会产生一些疯狂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于这种技术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家精神的感召。
技术文化的融合性拓宽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广度
卢克在《硅谷文化》一书中认为,技术文化具有一种融合性。因为技术本身就是跨文化甚至去文化的,对于技术的共同认同使得不同国家、肤色、人种的文化差异得以融合。但对技术文化的尊崇并不意味着硅谷只有科技公司,甚至是吞噬其他行业的工作机会。反而技术扮演了一种连接器的角色,提供了大量的其他工作机会,比如中介、金融、服务业等。这也是很多地区学旧金山湾区但没有学到精髓的地方——都只想着建硅谷,但往往忽略了如何为其提供配套。因为很多时候创新创业之所以失败,并不是科技创新程度不够,也不是市场不需要,而常常是缺乏将研发和市场对接的专业性服务。而旧金山湾区的有效经验是培育一大批创新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包括律师、会计师、项目指导师、培训者孵化器以及NGO等。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以最大程度规避创业和进入市场的风险;会计师提供专业会计服务,有效监测成本与运营风险;投融资公司并非投钱了事,而是会提供项目指导师对项目的转化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公司存活和成长,将破产的风险降到最低。因为有这些专业性的链条式服务,为高校和企业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助推创新专业化和提高成功率。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在旧金山湾区的大学就只是培养工程师,读其他专业就不好混饭吃。事实完全不是这样,我们在湾区访问了很多人文社科的学者,他们都很自豪地说在硅谷工作丝毫没有感受到被边缘化,反而是技术发展为人文社科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另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技术应用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需要他们提出更加专业的解决方案,两者其实是互相受益的。所以,正是技术文化的这种融合性,拓宽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广度,而不是令所有的大学都变成湾区理工大学。
技术文化的大众性拉伸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
在旧金山湾区,很多人谈到硅谷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硅谷的文化精髓不是来自于现在的微软、谷歌、脸书这些大公司,而是里面成千上万的可能只有三五个人的小公司。这些公司你可能从来没听过,但他们一辈子都在想着创业,都在想着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理念。这成千上万的小公司可能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成功,但是就够了,一旦成功,就可能会改变世界。所以现在很多国家要仿照建立硅谷,但都是找一些大公司来入驻,而忽略了那些小公司,这可能误读了真正的硅谷文化。所以硅谷的技术文化的群众性非常强,而不仅仅是一种精英式的文化。就像我们谈起湾区高校,一般人总是想到斯坦福,但当我们去访问圣何塞州立大学(SJSU),好几位受访者都自豪地说他们培养的学生才是硅谷的塔基力量。因为SJSU地理位置绝佳,比其他任何学校都更靠近硅谷,学生在读书时就能第一时间接触到硅谷高科技公司的实习机会,科教融合也做得非常好,因此每年都能为硅谷输送大量的人才。加州高等教育系统里面还有大量这类应用型大学以及社区学院,并且都能为旧金山湾区科技湾区源源不断地提供不同层次类型的人才支撑。
技术文化的颠覆性提升湾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灵活度
我们访问Facebook的时候,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华人小伙,年纪轻轻已经做到接近Facebook最高职级的工程师了。他经常要开展员工评价并和管理层决定谁能获得升职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如果两个员工都做出比较好的业绩,他们多会选择让不那么努力的人升职。因为Facebook的理念是:这个人工作不太努力就能够做出较好的业绩,说明他还有能力和潜力去承担更大责任;但如果让那个很努力的人升职,很可能会害了他,因为能做到目前的业绩已经是可能达到他的极限值了,让他升职去承担更重责任很可能会对个人和公司都不利。这对于讲究天道酬勤的我们来说似乎有些不好理解,即便理解了也感觉难以执行。但很多高科技公司就是如此,其贡献不但在于提供更好的产品,也在于因其对技术文化的极致推崇而引发观念上的颠覆。Facebook还有一句名言叫做 “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这句话的含意是指如果你不破坏任何事物,那大概代表你动作不够快。在Facebook,公司比较不担心你犯错,反而是担心你速度不够快而损失良机,他们更主张“破坏式创新”。因为硅谷和周边高校的科教融合做得很好,这些技术文化的精神理念很容易传递到湾区高校中去,这要求这些高校不能只培养很会读书考试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是套路和技巧的熟练掌握者,但恰恰难以做到“破坏式创新”。光是这个影响,就大大提升了湾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灵活度。因为没有一个模子或样板的要求,人才培养就不会成为知识工厂上的流水线。也即不仅是为了适应世界而培养人才,更是为了改变世界而培养人才。
【特邀撰文专家】陈先哲
【记者】姚瑶
作者/通讯员:姚瑶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