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军抗战将士家书再诉“家国记忆”

04.04.2018  23:12

 

云南省博物馆展览现场。新华社记者 赵珮然 摄

 

  新华社昆明4月4日电(记者许万虎 赵珮然)在云南省博物馆《家国情怀》展厅里,不少参观者只扫了几眼玻璃展柜后泛黄的字迹,脸上即浮现出复杂的表情,有的老人探着身子,扭头摘下眼镜揉着眼睛,喜欢热闹的年轻人也出奇地敛声屏气,拍几张照片,然后再悄悄转身离开。

  究竟是什么令人如此难以回首?

  清明时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胜利80周年之际,云南省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数百封滇军抗战将士家书,从一个侧面揭开了那一段国家危难的历史。

 

黄人钦致妻子商幼兰家书(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铁蹄所到之处,中国大地生灵涂炭。1938年,自云南出发的六十军将士向着1700多公里外的台儿庄进发,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一战。

  国家危难之际,救国之事,有时等不及一句简单的道别。

  “我并不是一点感情都没有的人,只知道利禄而不知道爱情,忍心地离开你。”1938年1月,第六十军一八三师将士黄人钦为爱妻商幼兰遥寄一份感愧。

  人心非铁打。行军路上,黄人钦对爱妻的思念只增不减。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却像一堵高墙,让两人一别永日。

 

黄人钦致妻子商幼兰家书(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这位云南汉子新婚不到十天便开拔出征。在信中,他笃定地对远方的妻子说,希望你开怀一点,在这全面抗战的当中,“还有亡了家、颠沛流离、穷苦无依、成千成万的难民,过着饮泣的生活。

  战事吃紧,由不得多言片语,“妹,别矣,易水高唱,不能成语。

  哪里只有夫妻情爱,黄人钦心中还牵挂着父母的抚育恩情。这份牵挂,却只能化作家书,诉说内心的歉疚。

  他在写给父亲繍章的信中,将家国难以两全的纠结光明磊落地融进笔墨:“抚育之恩未报万一,不禁唏嘘以泣也。惟际此国家危亡之秋,正男儿奋发有为舍身报国之时。

  家书能抵万金,但有时却昭示着一个家的破碎。

  1938年4月,黄人钦在战火中负伤,后被送往徐州某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被迫截肢,最终不幸离世。

  父母再也等不到儿子,妻子再也盼不回丈夫。家破,是为了“国全”。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台儿庄战役凝固了中国军民泣血长歌的决绝。

  “太沉重了。”展览现场,一名中年男子手指划过黄人钦的生平,从嗓子深处挤出几个字,“跋涉几千里路,从此望不着故乡”。

  

 陈敏在前线写给母亲的家书(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一张张泛黄的信纸,背后是难以回报父母恩情的感念。这是诸多滇军将士家书共同的主题。

  “儿昨别两载,每念亲深,一日三秋之感。”六十军一八三师军人陈敏身在前线,心里惴惴的是家中老母。  

  “母亲之恩,万一难报。”可儿为何不归?“与敌拼命之目的是军人的责任,以望国家安生,大工商业及我国同胞之有庆。

  信纸上依稀难辨的斑渍,难道是他掩面而泣的泪水?

  

  陈敏在前线写给母亲的家书(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时光轮转,换了人间。4万浴血他乡的滇军将士们也许从未想过,他们带着血泪的家书成为后世广大同胞了解那一段沉重历史最直观的信物。

 

  清明将至,昆明的黄昏清平而温暖,最后一拨喧嚷的人群拐进展厅,同样静默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