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史!江海区滘头曾有个微缩版“宋都城”

24.09.2015  19:17
一支落脚江海区滘头的赵宋皇室后裔曾在滘头打造微缩版宋都城,其《西外赵氏家乘》虽残缺,却成为国内多家图书馆的馆藏珍稀家谱。

公元1279年,宋元崖门海战后,侥幸脱逃的赵宋后裔隐姓埋名,在"古战场"周边村镇繁衍生息。然而,有一支落脚江海区滘头的赵宋皇室后裔,并非崖门海战南宋遗民,且早于崖门海战已进入广东。这一脉赵族,曾在滘头打造微缩版宋都城,其《西外赵氏家乘》虽残缺,却成为国内多家图书馆的馆藏珍稀家谱,是研究当地民俗风情的宝贵材料。

曾在滘头打造微缩版“宋都城

根据滘头创基堂的赵氏家谱《西外赵氏家乘》所录,从源流世系上界定,赵元份是滘头赵氏的一世祖,即自闽入粤的赵氏的先祖。

从赵元份起,一世祖至四世祖的赵氏族人在宋王朝的京师汴京生活。五世祖赵士敒任官福建并南迁福州连江县。九世祖是赵汝珇的次子赵崇澥,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以后任南宁知郡时迁入广东,是滘头一脉的入广一世祖。

赵崇澥的第4个儿子赵必㭙任广东新兴县尉,到南宋赵昺祥兴(1278年)年间擢升为户部侍郎朝散大夫时,就迁到了新会县东郭外的赵村。次子赵良轼"修身洁己,耻为元官",不愿去做元朝的命官——父辈荫袭的官运在赵良轼这一代开始式微。

真正入迁滘头的是赵良轼的单传嫡孙赵宗道。鉴于赵村越来越多人聚居,以及逃避元朝统治者的搜捕和灭绝的安全考虑,赵宗道几经考察,选择了滘头。据牒谱所云,赵宗道"风月幽怀,山林清操,晦迹龙溪,明哲是保".赵宗道来到滘头,又做了一个决定:把原葬于新会赵村铁炉坑山的父母骸骨改葬到滘头石嘴渔山,后又移至滘北黄坑小下蓢蟛蟹山,此后,包括赵必㭙在内的祖先坟墓陆续迁到滘头。在滘头的石嘴渔山周围,有一条藏于地表深处的地质学上谓之石脉而俗称石龙的折叠岩层。按照牒谱资料记存,赵氏先人多葬于这条石龙的两侧。可惜,滘头赵族宗祠背靠的渔山,由于建设需要,祖墓悉数被迫迁移。

经新会文史专家林福杰查证《新会县志》等资料,赵村即为现在的会城东侯所在,而《西外赵氏家乘》所绘赵必㭙夫人冯氏墓地仍在铁炉坑山,已根据族谱地图推定大致地点,道光《新会县志》有相关记载,或有望寻获。

家国情怀依旧在。明朝赵族定居滘头乡后,把乡村布局和地名都仿照宋朝都城进行编排,每进入一个区域都建造有牌楼。"一进红门楼;二进仁美里;三进新基地;四进顺天府;五进西京里。"记者在滘头寻访祠堂时,一些受访老人随口就可以讲出滘头仿照宋城的地理布置,"红门楼是进城入口,由官兵守护;仁美里及新基地是居民住宅区;顺天府是宋军将领士兵守护地;西京是官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