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式营销在品牌塑造中的是是非非

17.11.2015  18:29

  很早之前,迪斯尼就有意无意地在其出品的漫画形象中加入商业背景,暗含商业广告,影响了看漫画书的儿童,树立其消费观念和认识。这种对潜意识的影响力随着时间推进日趋明显,对于商业品牌观念的建立有长远的影响力和效果,是一种极富远见的营销手段。当然,效果也是如大家所见到的一般影响深远,那可算是最早期的漫画式营销。

  漫画式营销现状

  时至今日,传统而单纯的漫画娱乐已不能保证从业者的生活,在国内更不例外,漫画只有和商业结合产生经济效应后才能获得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一种更加新型、更符合商业发展需要的漫画营销形式流行了起来。各种各样的漫画故事,插入要宣传的商品、公司理念、广告背景,在网络、纸质媒介等渠道进行传播。利用漫画来讲述品牌理念或产品特性,效果非常好,又不会引起反感。

  网络漫画是风行网络又很受网友认可的一种网络传播形式,其中以条漫为首。所以,这一批网络漫画也为企业品牌运营者带来新的生机活力。我们先来看一则漫画营销广告案例:

  (幕星广告部新广告案例-探探APP)

  这是出自网络造价颇高的“幕星广告部”之手,从传统漫画,到转型为商业所用,且不说广告呈现的方式,单单看漫画和企业品牌概念跨界所碰撞出来的创意火花,就已经让人心满意足,自然也不会在意这些是营销的手段之一了。同类型的品牌宣推漫画层出不穷,自然也有成有败。但这些网红漫画火爆的背后,究竟有没有实现所谓的营销呢?其实,并没有,某种程度上,这只能称之为“推广宣传”,并没有真正和任何商业品牌真正成功“联姻”。

  现阶段比较主流的漫画营销

  现阶段比较主流的漫画营销有以下两种:

  一是原创漫画连载模式(如上探探APP案例)。此类模式用恶搞、无厘头、幽默、煽情的漫画形式来传达品牌理念,形象作为类似吉祥物的标志物,贯穿于营销的各种场合,各种渠道。从它出现之初至今发展迅速,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漫画形象本身和品牌的大部分受众喜好不相符;漫画家仅仅是刻板地、缺乏创意地在画出企业相关人员要求的故事和剧情,并无过多创新和有趣点,而这也是漫画家职业特性所致,为不可控因素;漫画完好呈现,但和营销脱节,只能一看了之,无法让客户参与到漫画中来,参与感和存在感较弱。为此,成功的案例不多,此模式也渐渐为大多网络营销者所弃用。

  二是DIY漫画模式。全民参与的模式,从网络营销者的角度就是,形象我来,内容你来,传播一起来!一夜爆红的脸萌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脸萌app界面截图)

  “脸萌”抓住了广大网民的表达欲,而且是与众不同的自我表达,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也难逃在一周内被“玩坏了”并删除的厄运。此模式并不是不可取,而是未找到长远性的影响受众和留住用户的方法。

  激励型互动结合漫画式营销

  上面提到的两种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来自漫画本身、漫画与品牌营销的结合程度,还涉及是否提供到一个开放的平台,让互动更开放,赋予形式与内容之后,再通过互动来激励用户,使其在受众圈层中流行起来。

  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平安人寿绿行家“逗比漫画“的案例,该案例使灌注了品牌理念和衍生故事的漫画,在激励型的互动中升华,给客户系列感并期待新的亲子出游系列漫画。

  (“逗比漫画”亲子漫画阅读互动)

  该活动已经在第一期活动收效不错的基础上,趁热推出了第二期,倍受目标受众的欢迎,并准备借助新的形式,堆出更多的与该形象相关的互动、产品,以达到长期、深入的影响,从而形成圈层。这个模式也是漫画式营销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至于能否长足的发展,就要在实践中得到结果了。

  据了解,逗比漫画的推出也是为了丰富2015年平安绿行家提出的面向全国推动建设亲子生态圈的概念。该概念的实现,线上以“88约团”为核心产品,通过户外亲子出游榜单的路线发布,戳中用户家庭周末游、短途游不知去哪儿的痛点,勾起一家大小自主出行的兴趣与行动力,达成平安人寿线上到线下的O2O家庭出行服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