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以瓷为媒开拓一带一路新市场

09.11.2015  08:11
陶瓷是海上丝路三大外销产品之一,潮州作为中国陶瓷产品出口的重要产区,扮演着“海丝重镇”的历史角色。

  央广网北京11月8日消息(记者郑澍)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陶瓷一直是中国与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友好的纽带。如今,借助“一带一路”新战略,古老的“瓷都”潮州正在延续流淌在历史深处的传奇,以时代创新精神讲述着新“陶瓷故事”。

  “颐陶轩”坐落在潮州古城具有千年历史的牌坊街,店内几千件古瓷器静静地述说着1000多年潮州陶瓷文明的沧桑沉浮。这是学者李炳炎研究潮州陶瓷的私人博物馆。壶钵瓶罐、碗碟杯盘,一件件瓷器,都凝聚着他对家乡“潮州窑”近乎痴迷的探寻。

  陶瓷是海上丝路三大外销产品之一,潮州作为中国陶瓷产品出口的重要产区,扮演着“海丝重镇”的历史角色。潮州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亚、中东,足迹从太平洋延伸至印度洋,行销海上丝绸之路诸国,成为当地陶瓷用品的重要产地。直到今天,东南亚的陶瓷业,与“潮州窑”都有着血缘、地缘、业缘的羁绊。

  李炳炎介绍,马来西亚砂拉越河河畔,这个地方原来没有名字,是因为上个世纪20年代大量的潮州人在这边建窑,潮州人习惯称为“缶窑”,所以现在马来西亚政府按照这个方言作了这个名称。

  李炳炎在马来西亚槟城陶海滨(2011年9月22日)

  在李炳炎的电脑里,长达500多小时的录音资料中,一位位古稀老人回忆、讲述各自熟知的往事。岁月更迭、时代交替,这些曾经的陶瓷业亲历者也只能为我们提供那波澜壮阔历史长卷中的一幕幕小小“片段”,潮瓷外销、潮窑外设、潮匠外输。老人说,潮州人敢为人先,把先进的技术带到南洋,潮州人把技术带过去,通过陶瓷业实现互联互通。

  千百年来,潮州陶瓷技艺在一代代能工巧匠们的劳作身影中薪火相传,特别是“薄如纸、细如丝”潮州通花瓷和瓷花技艺更是一枝独秀,饮誉海内外。然而在改革的历史洪流中,一些企业盲目追求销量,导致陶瓷行业“同质化”问题愈演愈烈,逐渐使潮州陶瓷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潮州松发集团的业务室里电话声此起彼伏,几十个业务员正在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交流接洽。董事长林道藩说,告别了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模式,松发创新自己的特色,每半年就开发一批新产品,品种可以达到200多个。

  李炳炎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博物馆调研(2014年3月19日)

  林道藩介绍,东南亚一带,比较注重花面,民族传统,宗教信仰这方面,欧洲则喜欢现代的设计理念,简约。“像松发产品的创新,可以说是天天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

  积极思变,在产品的器型、品质、样式上做文章,加上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潮州陶瓷有了质的飞跃。林道藩说每年企业都要派遣人员到国外市场做长期的调查研究,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进行针对性的设计,目前已经实现了与海外市场的无缝对接: “松发自身有几十位在职的设计师,国外的都有。客户只要有这样的需求,第一时间,这个产品马上就可以给他设计出来。

  松发的发展之路仅仅是潮州陶瓷企业的缩影。潮州市商务局副局长郑伟群说,作为“中国瓷都”的潮州,近年来陶瓷出口量一直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远销150多个国家。新时期,潮州陶瓷依然踏着前人的足迹,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继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展示着“中国瓷都”的风采:“围绕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潮州陶瓷企业已经瞄准了这一难得的契机,深度开辟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