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私密处 壹。

06.03.2015  03:46

  【韩江】 现在的韩江与过去大为不同。江边人来人往,修葺一新,“滨江长廊”已经是吾乡重要景点,种种娱乐设施更是应运而生。孩子们欢呼而过,手里举着的玩具呜呜有声。情侣们骑着双人单车,在江边护栏上各种自拍。很少能看到那条安静而开阔的韩江,真的很想念。这张照片,这个仰靠在江边发呆的老人,让我觉得亲切,这符合我记忆中的韩江。

  【巷子】 这些巷子对我们而言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静谧,另一个是曲折。它们仿佛带出一个层出不穷的世界,你很轻易地从一条巷子拐到另一条,能够猜出开头,难以猜出结尾。

  人们凝视自己的来路。如果调整失焦的眼光,我会看到这样一条巷子,巷子里两个老人在交谈,她们是我离去多年的祖母或者外祖母,老婶或者老姨,总之,她们可以是我家族里任何一个老年女性,她们的面容还可以更模糊一点。她们可以是妯娌,也可以是邻居,其中一人向另一个端去了自己刚冲的一杯茶,其实全无必要,每个潮州人每天都在家里不停歇地冲着工夫茶。但这杯茶的作用是让她们表达一下热络。她们无话找话地寒暄,答非所问地交流。谁家晾晒的衣服飘在巷子的正中央。

  【窗瓦】 巷子里这扇窗户显然是被时光遗漏了。它叫“格法工艺海棠花玻璃”,我觉得它属于八十年代,其中的黑框更加使它像被写进信封里了。

  回望出生地1

  乡愁从来都不是一种闲愁,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一种情绪,它更是我们深层的危机感。

  陈逸航/图 陈思呈/配文

  春节回乡,朋友圈里被这些照片刷屏了。摄影师陈逸航,是中学时代高我们一届的师兄,朋友圈里有一大群人,都与他有着相近的成长背景。所以,这些照片,轻易地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它们在朋友圈里纷转,是因为它们可以替代我们,说出对家乡的记忆。

  如何为这些图片配文,我想过几种语气。或像一个民俗研究者那样,或像一个调查记者那样,或像一个说书人。但是这些形式,图片作者自己都可以做到,他在每张照片后都附有详细的采访信息和相关资料,完全可以照搬。

  后来我想,陈逸航也许会更欢迎一种因外行而新鲜的解读角度,与他本人原有的解读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体系,而读者,也许也会喜欢更跳脱、更个人的讲述。

  所以,我用彻底外行的眼光,对这些照片作陌生又熟知的观看:陌生,是因为没有任何信息辅助我对照片的理解,但也没有任何信息打扰我对照片的直觉。熟知,是因为这些图片中的一切都在讲述我的家乡,镜头所向,仿若在场。

  从这些陆陆续续拍了很长时间的照片中,我只选择了那些与我的个人记忆最吻合的,它注定不是一个大众的潮州。我特意避开了人们一想到潮州就耳熟能详的那些符号,比如工夫茶,比如小吃,比如做粿、游神、人丁兴旺的团圆场面等等。我想尽量传达出一个私人的潮州,哪怕不那么典型……它肯定不是民俗研究者眼中的城市,更不是一个观光客、旅行者、猎奇者眼中的城市。它是“我的城”。

  我看过很多人拍摄过的潮州,只有在陈逸航的镜头下,这是一个最温暖、最细腻的潮州。我想,这得益于他的诚恳和沉静。所有的城市都像卡尔维诺所说——“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但是,在陈逸航的镜头下,这些秘密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