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纪行三题:龙湖古寨·潮州女人·海上牧场

01.08.2015  14:17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千百个鱼排连片分布在各个海域,而用来养鱼的巨大网箱,就静卧在一个个用泡沫木板和渔网围起来的海面,形成壮观的海上一景。

(饶平海上牧场。图片来自网络)

    世世代代,生生息息,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也见证了千年古寨的不朽传奇。

    演好女人角色,絮好家庭这个小窝,这就是潮州女人的持家立世秘诀。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千百个鱼排连片分布在各个海域,而用来养鱼的巨大网箱,就静卧在一个个用泡沫木板和渔网围起来的海面,形成壮观的海上一景。

    文/陈冠强

     龙湖古寨

    龙湖古寨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东面,韩江烟波浩渺,北、西、南三面,则池塘环绕古榕挺拔,犹如一幅自然、古朴、典雅的乡野画卷,置身其中,令人久久不愿离去。

    在到达龙湖古寨之前,就从资料上了解到,古寨建于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里面有三街六巷,总体格局十分规整。古寨600年前就是一个富庶的滨海集镇,《塘湖刘公御倭保障碑记》载:“北负郡城,东枕大河,西接原野,南环沧海,平畴百里,烟庐万井……”踏进门楼,巷陌纵横,祠堂牌匾林立,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的清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以及木雕、石雕、嵌瓷、彩绘等装饰,无不闪烁着潮州民间建筑艺术的光芒。

    我们首先来到阿婆祠。据介绍,阿婆祠是寨中先贤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至今约320年。黄作雨的生母周氏出身“赤脚”(即奴婢或丫鬟),可以想见,当时黄作雨为出身贫贱的生母建祠堂时是顶着多么大的压力,忍受了多少世俗眼光和唾沫星子啊,那种胆魄和远见,那份至纯的孝道美德至今仍让我肃然起敬。先生祠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是明万历年间龙湖七户弟子为客家人王侗初老师养老送终建的。体现了龙湖人程门立雪,感念恩师,尊师重教,和睦友爱的风尚。抚摸着古老的墙体,我似乎听见上课的钟声和王侗初授课的声音,看见那七位沐浴师恩卓有成就的学生热心集资筹建祠堂的忙碌身影。

    在雕梁画栋、装饰精美的方伯第,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记者都在聚精会神倾听着当地导游的介绍,而我却注意到大门上方的屋梁上,有一个燕子窝,两只小燕子探出脑袋,豪不怯生地望着这一大群远道而来的客人。我忍不住吹了声口哨,算是和小不点打了招呼。我不能断定,这两只小燕子的祖先是不是也是龙湖的住户,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是否也和方伯第的主人睦邻而居,在龙湖附近的田地里抓虫子,但我敢肯定的是,现在龙湖的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一定不错,燕子们才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在龙湖古寨,除了风格各异的祠堂府第外,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街巷间保护完好的鹅卵石路。走在凹凸不平而又韵致十足的路上,夏天的细雨缓缓飘下,脸上身上沾了些雨水,便有了点凉意。透过小巷,看见韩江上仍有船只往来,码头上的小草随风摇曳,遥想几百年前上京赶考的学子,下南洋“讨吃”的商人劳工,牵衣挥泪送别的妇人童稚,眼睛就有些湿润了……

    恍惚间已经来到一个老宅子,几十个当地人围坐在桌子上准备吃午饭,菜肴丰盛,香味扑鼻,古寨总经理吴福昌告诉我们,这是龙湖古寨特有的为纪念先祖而设的“秀才宴”,经常请潮州最有名的潮菜大师和古寨本地的大师免费为大家做菜,展示绝活。一位老人热情地请我吃一个雕刻成花朵模样的李子,我一下子从悠悠古思里回到了现实中。是啊,世世代代,生生息息,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也见证了千年古寨的不朽传奇。

     潮州女人

    从小就听大人说,潮州的女人都被男人宠着,不用下田,只在家带带孩子,做些轻微的家务,连洗碗拖地都有男人抢着干了,因此养得白白胖胖的。当时就觉得她们很享福,也有点懒。长大了在社会上和工作中接触过一些潮州女人,感觉她们和客家女人确实有些不同,说话慢声细气,待人温婉有礼。我问潮州籍女同事小刘秘诀在哪里,她莞尔一笑:你是文化人,自己观察自己理解。

    这次到潮州采风,机会难得,我多留了个心眼:所到之处多留意观察当地女人。

    然而并没有很大的收获。潮州女人也做生意也干工作,也要做一些风吹日晒的事情,甚至有些还风风火火的,除了没有看见有女人下田干农活以外,好像也没有大的区别。随行的导游小陈是当地人,她解释说,现在什么都与时俱进了,你说的那种传统的女人,只有在农村里,小街小巷里,或者是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才能找到。说话间,经过一间刺绣小店,一个看上去40多岁的女人在专心地刺绣,见我进来,她很礼貌地停下手里的活,搬张凳子给我坐。一了解让我吃了一惊,她已经快60岁了,但仍面容姣好,红润白皙,尤其是那双手,光滑少皱,更别说老人斑了。她告诉我,她家四世同堂,有80多岁的婆婆,也有刚上小学的孙子。从小父母就教导她要孝道勤劳善良,6岁时,母亲就教她刺绣,说这是女人的看家手艺。到了15岁行成人礼时,父母又教导她出嫁后要孝敬公婆,体贴丈夫,疼爱孩子。我指着她的手,问她怎么保护得那么好。她说婆婆和丈夫都很疼她,不让自己干累活重活,连洗衣服洗碗都没有动过,说是要保护好一双手,才能灵活细腻,才能绣出精品。望着眼前一幅幅精美的潮绣,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潮州女人并不是懒,是角色不同,是丈夫宠爱。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家也没有闲着,侍奉父母,养育儿女,还得刺绣赚钱补贴家用。

    第三天采风安排看当地英歌舞,更加深了我的印象。一个女人抱着四五岁的孩子挤在人群中看跳舞,一会她的丈夫来了,把孩子接了过去,递给她一瓶水,一边给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心疼地给她揉腰。这样温馨的小细节却让我很感动,都说潮州男人疼老婆很出名,真是名副其实啊。

    演好女人角色,絮好家庭这个小窝,这就是潮州女人的持家立世秘诀。难怪她们白白胖胖手不生皱,难怪她们温婉体贴一副幸福满满的样子。

     海上牧场

(传统拉网。图片来自网络)

    一听这名字,就会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一大群马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牧羊犬在尽职地把自由散漫的小马赶回圈内;蓝蓝的天空下,一个牧人在唱着有些忧伤的长调……

    然而来到饶平县海山岛和西奥岛之间3000亩海洋网箱养殖基地,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千百个鱼排连片分布在各个海域,而用来养鱼的巨大网箱,就静卧在一个个用泡沫木板和渔网围起来的海面,形成壮观的海上一景。时近中午,海上波澜不惊,看上去安静如处子。

    我们登上前往海上牧场参观的海轮,海风吹拂在脸上,夹杂着些许咸腥味。我问随行的当地干部,为什么叫海上牧场,他愣了下,说,这里是广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光养殖户就有1000多,养殖的几十种水产品,由于肉质好口味佳,远销海内外。“至于为什么叫海上牧场,我想,是你们文化人起的名字吧。”我想想也是,某日,一群文化人来这里采风,看见鱼儿虾儿在渔家的精心养殖下在偌大的网箱中来了去,去了来的悠闲状态,联想丰富,把大海当草原了,把鱼儿当羊儿了,就有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去年应朋友之邀来过这里,晚上乘着一艘小艇到鱼排上做客。当地渔民好多就住在鱼排上,白天给鱼喂食,管护网箱,晚上聚在一起聊天喝工夫茶,同时看护好自己的财物。主人是一位50多岁的老渔民,他家有好几个网箱,一年收入10多万元。他已经习惯了在海上的生活,除了买鱼苗、供鱼吃的小鱼、米菜油盐,他一般不上岸。晚上是他最休闲的时刻,可以划着小船去拜访老朋友,也可以邀几个邻居在排上小房里就着花生米喝喝小酒,没事时,静静地躺在鱼排上哼首潮州小调。他给我们盛了碗滚烫的石斑鱼汤,那份鲜美真是不可言说。在回程的路上,放眼望去,海面上千万盏渔灯闪闪烁烁,煞是好看。可惜没有星星没有月亮,要不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了。

    如今是看不到渔灯闪烁的景象了,但是白天的海景也有另一番韵味。大家不顾火辣辣的太阳,忙着用镜头捕捉美丽的海景和诗意的鱼排,“看,那边有彩虹!”有人喊道。果然,在轮船掀起的阵阵波浪中,一道彩虹若隐若现,一艘小渔船缓缓穿梭在彩虹中,美丽异常。

    傍晚,下了场小雨,海风轻轻吹来,把几天的暑热一扫而光。被雨洗过的天空有几颗星星在调皮地眨着眼睛,而月亮也刚刚爬上了山岗,显得纯净而静好。回望饶平城,已是万家灯火,我想,要是现在去海上牧场看看,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景致。然而什么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留一些遗憾也好,下次可以叫上三两知己重游海上牧场。当然,必须是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必须是自己划着小船漫无目的地游逛,必须是泡上一壶浓浓的工夫茶慢慢品咂悠闲赏月。对,就那样放肆地放牧心情,放牧久违的浪漫。

    (本文作者系《梅州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