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听涛:十大名巷之甲第巷

07.01.2015  21:48

  猷、灶、义、兴、甲,家、石、辜、郑、庵——这是古城人熟知的“潮州十大名巷”。它们集中分布在古城最中心区,自北向南依次平行排列,首连牌坊街,尾通下西平路,在历史上曾经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的聚居地。在十大名巷中,名气最大的当属“义、兴、甲”三条巷道,而这三条巷道中,又以甲第巷最为突出。“甲第”为“甲第府第”之意,标榜着这里的民居建筑,拥有城中一流品位。时至今日,走在不足300米长的甲第巷中,人们仍能见到诸如“资政第”、“大夫第”、 “外翰第”、“儒林第”等彰显主人身份的门匾,以及“宗圣世家”、“济阳旧家”、“高阳旧家”、“龙游衍派”等姓氏郡望。

  ①

  资政第:

  今成古城旅游窗口

  春雨绵绵的一天,记者来到古城区著名的巷道——甲第巷探访,青石板铺成的路面,鱼鳞瓦覆盖的老屋,还有精工雕琢的“门楼肚”,仿佛将我们带进了另外一个时空。甲第巷给人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大多数府宅都门庭开阔,正门上方都嵌有一块石匾,或是姓氏郡望,或是身份象征。

  “‘宗圣世家’是曾姓人家,‘济阳旧家’姓蔡,‘高阳旧家’为许氏……”与我们同行的民俗文化爱好者陈贤武一一解释着这些郡望的渊源。除了姓氏郡望,我们留意到,巷中还有几处府宅嵌着“资政第”、“大夫第”的石匾,其中最为气派的当属16号建筑,即现在的民居文化展览馆。这座建筑除了大门上的“资政第” 石匾,“门楼肚”还刻着清代潮州举人王延康的书法,以及秀才蔡桢(字维舟)“仿郑所南笔意”的画作。左右偏门的上方,也分别刻有“履中”、“积正”字样。大门对面的麒麟浮雕照壁,更加壮观气派,彰显出主人尊崇的身份地位。

  走进民居文化展览馆,只见门匾背面刻有“光前裕后”四只大字,屋内各处椽梁上的金漆木雕极尽精美,且保存相当完好。大厅楹架上还保存着连片的描金漆画,这在现有的潮州古民居中相当罕见。整座建筑透出一种奢华富丽的气息,不难想象当年的建造者是何等资财雄厚。

  曾在湘桥区太平街道办事处工作的七旬退休老干部肖伯说,民居文化展览馆以前是办事处的办公场所,上世纪70年代他就在这里工作。“文革”期间“破四旧”,屋内的木雕、漆画,门面的匾额、石刻,都被用石灰糊了起来,直至改革开放后,有人慢慢将石灰清理掉,这些艺术品才重露真容。

  民居文化展览馆有关负责人则介绍说,这座“资政第”以前是蔡厝的家祠,修建于清代末年,制式属潮州典型民居“四点金”的衍化,前后共分为三进,除了最后一进的后花园被改建为楼房外,其他结构仍然保留着原来的建筑风貌。目前,作为民居文化展览馆,“资政第”是甲第巷一大旅游看点,也是外地人了解古城历史文化的窗口之一。

  蔡厝家祠建造如此华贵,更以“资政第”冠名,当年的主人究竟是何身份?陈贤武告诉我们, “资政”即“资政大夫”,在清代是正二品官阶。但蔡厝祠的建造者并非从政出身,而是著名的“蔡泰泉银庄”的掌管者,名叫蔡见六。这个人是蔡泰泉的长房,清末年间社会影响力巨大,朝廷授其为“资政大夫”,因此,他的府第有“资政第”或“大夫第”的门匾。到了民国初年,蔡见六的社会影响力依然不减,担任了潮安商会副会长职务。

  ②

  外翰第:

  清代举人曾供职刑部

  走过湿漉漉的青石板巷道,来到12号宅院。这座修建于清代中后期的建筑,住户也姓蔡,但大门上方的石匾却不是“资政第”或“大夫第”,而是“外翰第”。 “外翰”又是何来历?陈贤武介绍说,明代嘉靖年间,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等人都是进士,担任过刑部主事,但都没有进入过翰林院,于是他们联合了一批人,在刑部另辟场所结社论政,与正规的翰林院分庭抗礼,人们称其为“外翰林”,后来,“外翰林”便被沿用为刑部官员的雅称。

  推开宅院大门,穿过三进制式的院落,来到后面的客厅,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古朴梁柱、雕花门窗,以及椽梁上的木雕花牙,虽然久经岁月侵蚀,显得有些残旧,但仍然掩盖不住当年的富丽堂皇。整座宅院除了小部分被改建,总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原始的门窗梁柱大都未被更换。问起家族的渊源,一位住户说,他是甲第巷蔡厝二房的后世嫡孙,家人在这座宅院中居住,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不过,对于祖上的事迹,他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陈贤武告诉我们,蔡见六是蔡泰泉长房,而二房便是蔡学渊。与蔡见六的“资政大夫”不同,蔡学渊的官职,乃是正式参加科举考试得来的。据地方志史记载,清代光绪年间,蔡学渊在顺天府(北京)考中举人,后来官至承德郎、晋中宪大夫、户部贵州司主事等。他转入户部之前,是在刑部供职,因此他的府第便使用了“外翰第”的门匾。

  ③

  半园:

  建筑风格仿苏州园林

  甲第巷的民居,基本都是潮州传统建筑风格,唯有巷头4号的“半园”与众不同,是一座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半园”正门上方有一块“半隐”的门匾,侧门上则写着“半园”二字。进门是一幢小洋楼,穿过左侧的圆门,便见到一个小花园,面积不大,构筑却十分清雅别致,水池、小桥、假山一应俱全。“民国初期重修宅院的时候,这两棵树还只是小树苗,现在已经高过围墙了。”住户回忆说,原来花园里还有一座六角木亭,“文革”时期倒塌了,现在改建为厨房。

  “半园”的住户姓饶,说起来与蔡厝还是亲戚。陈贤武告诉我们,清末民初,饶厝也是潮州城一个大家族,拥有潮安银行、荣成油行等产业,执掌家族生意的人名叫饶兴桐,担任过潮州府商会第三任总理。光绪年间,潮州城发生瘟疫,老百姓苦不堪言,饶兴桐发起创办了城中最大的慈善机构——集安善堂,施棺赠药,救济灾民,在社会上享有盛誉。饶兴桐的长女,是蔡见六的夫人,三子名叫饶锷,是国学大师饶宗颐的父亲。而“半园”的饶氏,与饶兴桐是堂亲,当时也参与饶氏产业的经营。

  住户告诉我们,原来饶氏族人都聚居在王厝堀,即现在的下东平路一带。后来他们一支迁移到甲第巷居住,向蔡厝买下这片厝地,修建了“半园”,建筑风格与饶宗颐故居“莼园”基本一致,听老辈人说是同一位设计师的手笔。如今,“半园”饶厝的后人散布全国各地,也有的移居海外,但每年祭祖的时候,大家都会回到这里,整座宅院也就热闹起来。

  ④

  邱宅:

  先贤故居亟待保护

  在探访甲第巷之前,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清代潮州先贤邱轩昂府第也坐落巷中。邱轩昂是清代海阳县大和都麟坪乡(今潮安凤塘镇麟坪村)人,雍正年间恩科会试贡士,却挂念母老多病,无心仕途,匆匆返乡侍奉。次年甲辰科补行殿试,赐进士出身,后官至河南巩县知县。牌坊街的“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据清乾隆《潮州府志》载,“为国朝甲辰进士、巩县知县邱轩昂建。

  探访过程中,太平街道义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条巷仅有一户邱姓人家,却不知是否为邱轩昂后人。在街道办事处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巷尾的25号宅院。住户邱先生一边热情招呼我们四处参观,一边介绍说,这座宅院是邱家的祖居,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在他的记忆中,最热闹时住过20多户,大概100多号人,基本都姓邱,只有两户亲戚移居后把房产变卖给外姓人。近些年,住户陆续外迁,目前仍在这里居住的只剩下两户。

  我们见到,邱厝宅院为四进格局,除了门楼间、前厅、后厅和后包,还带有一个小花园。整座建筑占地面积不小,结构风貌基本未被改变,只是由于杂物堆积,显得有些局促,小花园也因常年未经打理而荒废。在后包的一处屋檐下,我们发现了残存的壁画痕迹。陈贤武说,从这些壁画可以判断,民国时期宅院曾经修缮过。

  提起先祖的来历,邱先生说,老辈人都已不在,他也并不清楚。不过他告诉我们,宅院对面以前有一片香蕉园,占地面积很大,里面种植了很多香蕉树,他小时候经常跑进去玩耍。从老辈人口中听闻,香蕉园原来也是邱厝的产业。

  25号宅院的邱氏人家,与先贤邱轩昂是否有关?陈贤武认为,从建筑年代、建筑风貌及住户情况等信息,可以确定这便是邱轩昂府第。念想起一位著名的潮州先贤,当年每日在此生活起居、进进出出,我们的心情格外兴奋。而见到先贤故居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限制,得不到有效保护,任凭岁月一点点侵蚀,却不免感到有些失落。

  交谈中,当听知牌坊街的“赐锦重光、貤封叠被”坊,便是为邱氏先祖所建,邱先生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他说,今后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够多了解祖上的事迹。

    来源: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