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为什么不?”

23.07.2014  16:39

  7月22日,是澎湃新闻全面上线的第一天。我带点儿好奇,下载了它的APP。

  一番体验下来,有惊喜,也有不少遗憾,比如字体字号不合适,登录不便,划键太灵敏。显然,它还不是一个技术领先的APP。

  在遗憾之余,我却要为它点一个赞。不是为它的技术点赞,而是为它的创新精神点赞。

  当下的传媒圈,一直有所谓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二分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就是传统媒体,甚至被称作“古典媒体”,网站就是新媒体,移动客户端自然属于新媒体中的新媒体了。

  区分新旧媒体的唯一标准难道就是传播介质么?我不这样看。

  判断新旧媒体的标准也要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就像旧媒体演化成新媒体要经历的过程一样。

  凡是没有经过激烈市场竞争的媒体,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应该都属于“旧媒体”之列;同理,凡是经过了激烈市场竞争生存下来的媒体,也不管是报纸、杂志还是互联网,他们都是“新媒体”。

  说得再严重一些,一些号称自己是新媒体的网站没有经历激烈竞争,即使现在活得还算滋润,如果不求创新,很快会有走向衰落的一天。

  相反,一些已经被唤作“古典媒体”的报纸,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创新精神,恐怕还会存活很久,甚至比大多数网站还久。每当一个报纸关门之际,媒体人都会慨叹几声,也无一例外地会提到互联网的冲击云云,殊不知,同一时间倒闭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以十倍、几十倍计。

  近一两年来,京沪等一线城市不时传来报纸关门的信息,这些报纸是死于互联网的冲击么?未必。

  它们更多地死于自身的体制、机制的僵化,死于用人理念的落后,甚至死于不尊重新闻规律。它们还没与互联网正面交锋,就铩羽而归了。

  稍熟悉报业的人都知道,澎湃新闻的团队来自创刊于2003年的东方早报。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上海滩,东方早报硬是凭着一股闯劲趟出了一条“血路”,拥有了一批高端读者,经营收益也很可观。它在上海的影响力,长期居于顶尖层。

  11年后,当年这样一群人在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网上“再作冯妇”,最有力的武器恐怕正是延续了11年的创新精神。

  上海一位传媒学者评价澎湃新闻和其他新媒体创业项目的文章,虽持一定程度的怀疑,但如果让他在这些项目里面按“成功概率”排序,他还是选择了澎湃新闻。

  我记得很清楚,他的理由是:这是一群打了“鸡血”的人。

  从澎湃现有的产品体验来看,在技术上并无太多惊喜,但也能触摸到他们在技术领域步探索的痕迹。

  比如在澎湃新闻APP里,他们设计了问答功能,也设计了新闻追踪功能。这些功能可能不算是完全原创,但是按照新闻规律来操作,就变成了很有价值的东西。

  我比较喜欢看他们用360全景拍摄技术做的上海音乐厅、浦东空中餐厅等作品,我觉得还是有水准的,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在其名著《长生》中有一句话:你看见一样东西就会问“为什么?”而我会梦想那些还未出现的东西,并且问“为什么不?

  澎湃新闻,“为什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