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梅州乡亲倾吐家国情怀——稳定繁荣更不忘家乡建设

20.12.2014  17:55

  ●本报记者  张柯

  15年前的1999年12月20日,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的画面,依然让澳门嘉应同乡会创会会长黄铨昌难以忘怀。回家了、自治了、与家乡的联系愈发频繁……这位老人昨日在接受记者的连线采访时,对澳门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而历经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检验,如今,在澳门的梅州乡亲口中,“稳定与繁荣”不约而同地成为回归后对澳门的评价。

  在澳门回归之前,澳门嘉应同乡会联合多个在澳客属社团组建了客属社团总会。15年前,黄铨昌等人受邀参加驻澳部队升旗礼。“当时感到很荣幸、很高兴,对澳门的未来也满怀信心。”黄铨昌回忆。记者在采访中得知,“乱”曾是澳门人在回归前一度面临的困扰:械斗、枪击事件频频发生,“有一天过一天”的执政方式使治安混乱持续,并严重影响了澳门的声誉。“有一次在加拿大使领馆办理旅游签证时,面签官看到我是澳门人,嘴中就用‘砰、砰、砰’模拟枪击声,问我们怕不怕,当时我只能很无奈地笑笑。”黄铨昌说。

  回归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努力下,澳门的社会治安环境得到迅速扭转,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超低失业率和人均收入翻番让澳门居民津津乐道,更多人从中把握到了事业发展契机,不少在澳梅州乡亲也凭借智慧和汗水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澳门嘉应同乡会会员梁钢就是其中之一。早在1993年,他就离开时属梅县西阳镇的家前往澳门打拼,并逐步成为管理者,也亲历了此前的动荡和经济不景气。澳门回归后,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向好,投资经商机会更多元,他也开启了自己的地产中介事业,虽是中小型企业,但发展却越来越好。

  澳门有着独特的社团文化。与在澳门其他社团不同,澳门嘉应同乡会是梅州在澳门的“唯一”代表。“我们没有开设分会,而是拧成一股绳发力。”2004年,由黄铨昌牵头,澳门嘉应同乡会主动参与我市“扶助贫困生上大学”行动,开启公益路以支持家乡建设。在此之前,在澳梅州乡亲更是集资捐款在梅州捐建5所希望学校,扶持了300多名山区小学生就读,其中蕉岭县澳门回归纪念学校在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前夕落成启用,是全国第一间以“澳门回归”命名的学校。

  愈加频繁的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在澳梅州人关注家乡建设,在热心家乡的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我们有10多位会员是梅州市、县的政协委员,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嘉应同乡会现任会长李国威说。在国家和家乡各界人士支持下,澳门嘉应同乡会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持续增强。下一步,他们将推动客家文化在澳发展,同时吸纳更多客家年轻人入会、薪火相传,继续推动两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