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十五周年:澳门大学里的“四合院”

19.12.2014  03:55

  中新社澳门12月18日电 题:澳门大学里的“四合院

  中新社记者 傅艺明 卢哲

  如果不是亲自站在余光中身边合影,许洋洋根本想象不到中学课本里《乡愁》的作者能出现在她的眼前。

  这个来自福建的女孩参加的是澳门大学郑裕彤书院2014年举办的余光中朗诵会。一年以前,许洋洋考入澳门大学传播系,随后成为了郑裕彤书院的第一批学员,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看到书本上的人物就在眼前,当时特别激动”。

  同样很激动的还有余光中本人,他对学生们说,你们的朗诵“形成深深的小巷,把我引入了自己过去的诗歌世界。

  能够请到余光中,郑裕彤书院的院长钟玲功不可没。以现代诗人和小说家而闻名的钟玲,在香港浸会大学协理副校长的位置上退休。但在澳门大学副校长程海东的邀请下,钟玲最终决定出山,“他打动我的,就是书院这个理念。

  所谓书院,概念移植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著名高校。2013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启用之后,学校便开始全面推行书院制度。首批参观书院设施的,便包括出席新校区启用仪式的国务院副总理汪洋。

  根据书院制度,包括院长在内的学术人员,以及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学期内都必须住在书院。郑裕彤书院现在共有440名学生,算上钟玲共有四名全职学术人员,钟玲就住在学生宿舍的最顶层。根据她的要求,每名学术人员需要在1年内对所各自管理的110名学生进行至少半小时的一对一谈话,解决他们各种问题,包括语言的困扰,学业上的不解,还有失恋的痛苦。

  学生则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书院,以确保每个书院都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书院则根据院长的学科背景安排不同的活动,钟玲所在的郑裕彤书院,除了邀请余光中参加朗诵会,还举办过茶艺展和小说创作分享会。梦想从事公关行业的许洋洋从未想过和文学结缘,但现在她也习惯于把自己的创作灵感记录在纸上。

  在澳门大学内,书院的标志是“四合院”。即学生宿舍组成“”字型,围出一个中心广场,供学生组织活动,有的书院在中心广场内举办学生自己的音乐会或者读书会。为了让学生多多沟通,书院内的餐厅仿照《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学院,选用了长度超过5米的长形餐桌。

  “书院就像家一样,形成的是一个紧密的小社团。”钟玲对中新社记者说,“当初吸引我来这里的,正是书院可以培育学生的人格,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照顾人。

  让钟玲印象深刻的是有11名郑裕彤书院的学生参与的“希望之源”活动,学生为曾经遭受心理创伤、虐待或者遗弃的0-6岁儿童提供家庭式的照顾。“后来有的学生对我说,我平时必须要好好做事,因为‘我的行为会影响到我照顾的小孩子’,我觉得这让他们更加有责任感。

  得益于在书院的交流,除了文学造诣的提升外,许洋洋也收获了“意外之喜”,就是粤语水平的迅速提升。作为一名内地生,她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和几名澳门本土女生成为了好朋友。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她去了让她大开眼界的留声机博物馆,品尝到了澳门最为本土的路边摊。

  “我希望澳门大学不仅培养学生能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交流,同时扩展他们在不同行业的社交圈子,形成自己的人脉,让书院可以成为他们毕业后工作时的一笔财富。”澳门大学校长赵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