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非遗需政府“搭台”百姓“唱戏”

20.06.2014  13:03

  徐剑锋

  本报报道,6月14日是全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数百名群众现场观看了非遗节目表演并参加有奖竞答,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非遗是历史的珍藏,也是城市的名片。其实,非遗离我们并非想象的那么遥远,它既积淀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岁月印痕,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历史见证。尽管有些非遗很“土”,但即便是今天看来,却仍然具有积极健康的“正能量”,更给人一种乡土的亲切感、自豪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文化精粹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要么被遗忘而束之高阁,要么被忽视而进入“博物馆式”保存,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更是知之甚少。没有保护、缺乏传承的非遗,最终逃不了销声匿迹的命运。

  保护非遗,让非遗“活”起来,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祖先和历史敬重。对政府来讲,尤应重视文化发展的规律,通过整合资源,并加快建立非遗公共平台,让非遗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特别是在城市拆迁建设过程中,更应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历史文脉的延续。

  从眼下来看,既可通过实物或图片展览,也应广泛开展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还要利用微信、微电影等手段,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非遗、走近非遗、传承非遗。同时,应发挥市场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让这块“活化石”在述说地方灿烂文化的同时,更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非遗的创造、发展和传承,除了政府“搭台”之外,更需要百姓“唱戏”。我们每一代人都有分享文化遗产的权利,也有承担遗产保护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讲,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主人翁意识,有敬畏之心、关爱之情、保护之行,尤其是对濒临消失的非遗更要倾注全力,在相识相知中传承,在活态传承中保护,让非遗更好地走进生活、融入时代,展现客家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