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石牌楼传奇

28.07.2014  12:39

  明朝嘉靖乙未榜进士、户部员外郎、中书舍人、江西按察副使饶相,是茶阳饶姓的第一位进士,饶氏族人深感殊荣,为褒扬其佳绩及树样板,激励后人激流勇进,诗书发家,族人便合全族资力在县衙(今茶阳镇政府)前建一座“南北地卿”石牌楼。

  据笔者与十余位耄耋长者共同回忆:“南北地卿”牌楼有八根石立柱,有三层檐顶,一、二层均有四周屏栏,分别有麒麟、麋鹿、仙鹤、孔雀、官宦人物、山水花鸟的浮雕,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正中大杠梁中雕刻了众鱼跃龙门的胜景,最顶部的石雕是如火焰般的初升太阳,可谓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宏大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楼前左右蹲立高大石狮,左前方还竖立约七公尺高的石楣杆,每晚均有人点灯到楣杆顶上。十余位老人一致肯定,“南北地卿”牌楼,比今现存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父子进士”牌楼更为高大、雄壮,其雕刻工艺也更为精湛。

  因“南北地卿”牌楼建造精湛,美誉传至京城。至清朝乾隆年间大埔进士、翰林院检讨、庶吉士饶庆捷与奸臣和珅不和,和珅便设毒计怂恿一些王公前往茶阳观赏“南北地卿”牌楼,企图达到用王公们奴役、搜刮大埔民财的目的。

  饶庆捷闻讯大惊,急忙修书回埔。饶氏族人迫于无奈,便用桐油遍浇牌楼,用火焚烧了二日一夜,之后饶庆捷便扬言该牌楼遭雷击天火而废,方免却了埔邑人民遭一场莫名劫掠。至光绪年间,饶氏族人才用煤油全面冲洗使之恢复原貌。直至1952年,大埔县人民政府为在县府门前(其时县府治所在地为茶阳)新开一条直通大街的新路(即今金山路),便拆去了“南北地卿”牌楼。拆除牌楼后,紧接牌楼右边诒谷堂侧门,长挂一副“牌楼已拆成路基,景物杳矣长相忆”的对联,以寄托人们对“南北地卿”牌楼的思念之情。(饶乐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