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都古镇涌动全民修身热潮

04.07.2014  10:55
核心摘要: 古镇镇修身行动落实到与群众密切的相关生活中,图为书法协会的会员为村民写春联。各种立足群众日常生活的修身学堂,成为古镇人独有的精神大餐,也大大改变了许多古镇人的生活方式。

  古镇镇修身行动落实到与群众密切的相关生活中,图为书法协会的会员为村民写春联。

  古镇镇全民修身行动取得成效,涌现了过路哥、保安哥、油条哥、协警哥等一批好人好事。图为古镇举办的好人好事分享会。

  ●撰文:黄煜升 黄冰晶

  如何令全民素质与经济水平同步提升,让老百姓拥有更强幸福感?

  对于中国灯饰之都古镇而言,解决上述问题在近年来显得尤为迫切。但依托浩浩荡荡的全民修身浪潮,踏实奋进的古镇人找到了破题的金钥匙。于是,古镇人的生活方式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解码古镇独特的修身模式,或许“群众唱主角”是关键。因为它正是用最接地气的修身方式,满足老百姓最为普遍的需求,让他们自觉修身,修得开心,也修得上心。

  为何修身公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为何修身公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为何要推行全民修身?

  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认为,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中山全市人民生活逐渐迈入富裕小康水平。但许多不能单靠经济增长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全民修身来进一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从而得到化解。

  对于经济多年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灯饰之都古镇而言,上述观点无疑更有感触。

  2010年11月,当时古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一次党委“务虚”会议,主题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会议。会议上就有人尖锐地指出,古镇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全镇经济建设、城镇建设都上了一个较高水平。古镇人生活富裕了,但公民整体素质水平并不高,社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甚至相当一部分古镇人民被外界称为“有钱花,没文化”。

  “观点难免过激,但确也点出了公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事实。”古镇社区学院副院长汤伦恩告诉记者,也正是在这一次会议上,古镇达成共识决定建立社区学院,希望通过推广社区终身教育来提升古镇人的整体素质。

  当然,社区学院的成立,仅仅是古镇提升公民素质的一个缩影。如何在精神层面给予这些衣食无忧的居民更强幸福感?古镇执政者所思考的问题,最终在中山近年来积极推进的全民修身活动中找到了答案。

  2011年,中山市启动全民修身行动。从那时起,古镇就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挂帅的全民修身行动领导小组,把修身行动纳入“十二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浓厚的修身氛围。

  如何修身“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

  如何修身“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

  如何结合古镇特色,让老百姓们自觉参与修身?

  面对这个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话题,踏实的古镇人也有了最朴实的方式:立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满足群众的“最大公约数”,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推进全民修身,让他们修得开心,修得积极。

  事实上,这也响应了薛晓峰对于全民修身的理解:“全民修身要落实在人人修身上,要落实到人人修身的日常生活中去。

  那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修身模式?

  对于热衷文体活动的古镇人来说,各式各样的文体修身必不可少。

  近年来,古镇以文体协会为修身平台,支持各种文体协会建设发展。截至目前,古镇已成立龙狮、太极拳、体育健身舞、灯都女子龙队等9个单项体育协会,以及舞蹈、戏曲、书画、文学、音乐、摄影等6个文化协会。

  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各文体协会积极活跃,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一大批文体骨干带头人也有了施展才艺的机会。比如舞蹈协会,在骨干会员带动下,队伍从原来的几个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全镇9条村健身广场晚上参与健身舞的新老古镇人数将近1万人。

  对于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的古镇而言,各式各样的免费教育也不可缺少。

  为此,近三年来古镇依托社区学院,在政府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精挑细选最终确定各种免费课程供新老古镇人学习。办学三年来,古镇政府累计投入近一千万,用于购买教育设施及完善学院设施。

  另外,古镇以社区学院为修身平台,还开设了镇一级修身学堂。全镇先后设立了36个修身学堂,按照”5+2“流程开展课堂教育活动。学堂录制了有古镇特色的修身主题歌《公民道德歌》和修身快板,印制并向学员赠送吉祥物,通过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分享身边好人好事,让学员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等形式,提升学习效果。

  各种立足群众日常生活的修身学堂,成为古镇人独有的精神大餐,也大大改变了许多古镇人的生活方式。

  修身成效“春风化雨”温暖民心

  “不断有人问我,古镇各种文化活动搞得这么成功,有什么经验?这其实得益于古镇较好的修身氛围。对群众来说,搞文艺活动是自身需要,不是配合政府工作。她们通过参加各类文体协会向我们表达需求,我们往往是配合角色。给予场地资金的支持后,活动的各种琐碎工作都是群众一手一脚去做,她们乐在其中。”古镇镇文化站站长张咏仪的一番话,正正道出了古镇修身模式的核心。

  在独特的修身模式推动下,几年间古镇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古镇人更有爱了。近年来古镇好人好事频出,在继出现 “过路哥”、“保安哥”、“油条哥”之后,近日该镇又出现了两个“拾金不昧”的协警哥,博爱之花悄然开遍灯都各个角落。

  古镇人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了。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逐渐取代了打牌喝酒,成为古镇人引以为傲的生活方式。在全镇9条村的健身广场,每晚参与健身舞有近1万人。该镇还有戏曲社14个,各类私伙局票友达到500人,去年古镇还获得“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

  古镇人的素质更高了。古镇社区学院与修身学堂办学3年来,共开设免费课程120多门,参加过学院一堂课以上的学员达到17569人,其中结业学院2295人。越来越多的学员将学习课程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更多的社会公益行动。

  古镇的新老融合程度也更高了。近年来古镇将各种修身活动积极向新古镇人倾斜。以社区学院为例,学院开设第二年,报读免费课程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比例就达到4:6。越来越多外地人不断融入到古镇社区学院中,一起参与修身。通过参与免费学堂,他们结交了新的朋友,也深深爱上了古镇这个大家庭。

  点滴的变化,在数年内不断发酵,最终形成一股清新的修身浪潮,深深改变着古镇人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无疑,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活中,“修身”继灯饰与绿化苗木之后,已经逐渐成为古镇第三张烫金名片,得到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认可与支持。

  ■修身故事

  私企老板一人一学期报读9门课程

  历经3年沉淀,全国镇级社区教育第一所社区学院有多火?

  古镇社区学院副院长汤伦恩告诉记者,社区学院开办的第一个学期,由于是一项新鲜事物,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他们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宣传发动等方面都遇到不少问题。

  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学员开始自愿报名,后来则发展到部分课程严重超员,学院要通过测试来择优录取。由没什么人参加,到如今的夫妻同堂、母女同堂、老板与员工同堂,社区学院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不少私企老板也热情洋溢地参与了各种课程。

  给汤伦恩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私企老板郑满堂。郑满堂约30岁出头,学院第一次开课,郑满堂一口气报了9门课,并顺利通过8门课的学习。经过了第一学期的学习,郑满堂的学习瘾继续被激发,截至目前仍在报各类学习班。

  “正因为有了郑满堂的例子,从第二学期开始不少群众开始效仿,连续报多门课程。”汤伦恩告诉记者,从第二学期开始,学院规定每个学员一学期最多只能报3门课。

  外来姐妹花因爱上舞蹈扎根古镇

  在全民修身浪潮的推动下,近年来古镇的各种文体协会发展得如火如荼,当中尤以舞蹈协会最为出名。在骨干会员带动下,队伍从原来的几个人迅速发展到1000多人。全镇9条村的健身广场,晚上参与健身舞的新老古镇人数将近1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古镇舞蹈协会会员中外来务工者占七成。不少务工者称,加入了舞协,业余生活更加健康快乐,越来越舍不得离开古镇。

  古镇舞协会长袁仕邦告诉记者,有一对姐妹花,3年前因为生意平淡打算举家迁往顺德。但后来因为爱上古镇浓郁的跳舞氛围,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如今她们在古镇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成了舞协的资深会员。

  会员小吴的故事同样具有戏剧色彩。在村里,以前街坊邻里说起她,总提“烂赌”、“不顾家”、“三天两头往澳门跑”。而如今跟着街坊们一起跳舞,小吴不仅把恶习戒掉了,还经常在文化广场教别人跳舞。这个小故事被会员们制作成情景剧,在舞协15周年晚会上演出。

  更让会员们感到温暖的是,舞协经常送戏下乡。2008年南方雪灾,镇上不少外来员工无法返乡与家人团聚,舞蹈协会便深入企业进行慰问演出,与企业员工共度新春佳节,令许多新古镇人倍加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