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霾天数最少”,公众感受如何?

26.03.2015  13:37

东莞时间网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2014年东莞市气候公报》日前出炉,数据显示,2014年我市灰霾天数为43天,是2003年以来最少的一年,较2013年少20天。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月、2月、3月、11月和12月,5-8月灰霾天数较少。

环保或气象部门定期公布气候或环境监测数据,值得点赞,特别是对于公众关心的空气质量,加强数据信息公开和信息获取便利性,无疑符合社会期待。本质上来讲,此类举动就是通过信息公开,来提高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回应社会关切,进而对大气污染治理等产生舆论推动作用。

不过,我们应该进一步问,空气质量监测统计数据公布之后,公众的看法如何?普通市民对“11年以来灰霾天数最少”有何反应?当然,谁也不能否认我市一直以来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做的努力,但是对于上述问题,不同人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肯定会有不同的回答。可以归类,有人感到灰霾天的确减少了,有些人感到没变化,还有人没有明显感知,无从判断。

市民主观感受与监测数据出现偏差,实际是普遍存在的情况,比如CPI统计数据与人们物价感受不一致,等等。至于原因,主客观方面很多,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感受本身所带的强烈主观性,与“风动帆动还是心动”是一个道理,可能的情况是,客观情况已经有所变化,而主观感受还是坚持没有变化。而且,社会群体的年龄、区域、阶层等方面的差别,也会对其感受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针对普遍性的“偏差”问题,笔者认为监测统计部门对这些不同感受作出回应,而且可以考虑,在收集监测统计数据过程中,增加公众主观感受调查内容。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对市民进行抽样调查,将他们对特定阶段的空气质量主观感受,量化为满意度等数据化信息,然后公布于众。

同时发布数据化的公众感受与气象环境监测统计数据,既可以更全面呈现空气质量变化的社会影响,又可以缓释一些人对相关监测数据客观性的不必要的猜测,在增强市民对监测数据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全社会治理大气污染的共识和信心。而且,对持续而有方向性的公众关切进行总结观察,可以为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科学合理性提供依据。

随之衍生的问题是,谁来组织实施上述调查,以保证调查的公信力?而且实施调查产生的相关费用由谁负担?这些问题都可以再进一步商榷。可以考虑的方案是,由政府委托有公信力的专业社会调查机构或公益环保组织,定期展开独立、公正的抽样调查,由气象和环保部门提供相关协助,最终调查数据与气象环保数据同步发布;至于产生的相关费用,可以在调查机构与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分摊,毕竟通过类似调查进行环保倡导也是公益机构职能之一;至于调查手段,既要保证问卷设置专业化、抽样科学化等,又要适当兼顾灵活性,诸如借助移动互联网开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