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莞过年·风味|莞味点心:松糕、冬团、糖不甩,新年甜蜜开启

12.02.2021  17:55

东莞人对点心的热爱有增无减,而点心的历史由来已久。从农耕时代的“下午茶”(食晏昼),即为了便于耕作,农民在下午3时—17时之间会在田头吃一餐简餐以补给体力,“食晏昼”通常是自家制作的水、糕点和糖不甩等等,在物资不算富裕的以往,红糖是相当难得的宝贵食材,能吃上满满红糖熬浆包裹的糖不甩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这使得糖不甩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为高档的“食晏昼”。

▲糖不甩

糖不甩的甜蜜还延续到东莞东坑、茶山、横沥等镇街,以往的男婚女嫁相对保守的年代里,糖不甩成为重要的情感见证。

据老人家介绍,当媒婆带着后生仔(未婚青年)到女家“相睇”(相亲)时,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待对方,男方看到它便得知,这门亲事稳稳的了,是“”也“”不掉了。这个时候,心生欢喜的男方可以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达好事成双的意愿;如果女方家长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招待男方,则表示这门亲事要“”了,吃着腐竹糖水的男青年只能甜在嘴里,苦在心头。

时至今日,糖不甩仍是东莞人招待宾客的首选点心,它的软糯、甜蜜给人留下“”也“”不开的美味记忆。

目前,东坑糖不甩已被列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东莞特色点心的代表。然而要吃到地道东坑糖不甩也并非易事,仅是备料就需要有糯米粉、红糖、炒香花生米、煎香鸡蛋丝和姜片等,制作过程则更需经历舂米、筛粉、搓丸、水煮、过冷等近10个环节,然而是否能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熬糖,熬得过度糖不甩会变得焦黑没了卖相,熬得火候不够又不能挂上浆,制作则直接宣告失败,所以,糖不甩说到底绝对是考验经验积累的手艺活。

新年的餐桌上亦少不了一份团团圆圆、甜蜜粘糯的糖不甩,象征着团圆和甜美的新生活。坊间也有过年时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东莞人则吃“”的说法。团年饭的餐桌上除了一道甜美的糖不甩之外,也少不了一锅东莞咸丸和冬团。

▲冬团

加入鱿鱼丝、鸡块和小汤丸煮制的咸口汤丸是一桌大鱼大肉团年饭吃到最后的暖心调剂,而用苏木染成红色,如隆起的龟背形的红团及口感咸香的白团则带来粘糯美味的同时,也送上对新年团圆、幸福,生活红红火火的美好祝福。

▲松糕

松糕是另一款对东莞人来说无法忘怀的传统点心。在物资不算丰富的年代,蒸松糕的人将新鲜蒸好,还冒着热气的松糕担到市场上售卖,几角钱一块松糕。松糕用其柔嫩的口感,浓郁的米香,热乎乎又恰到好处的温度,成为一代代东莞人早餐的首选。

在茶山,“年廿五,炊松糕”的年俗至今仍保留着,年廿五炊松糕,祈求来年事业高升。而松糕七分糯米粉的粘糯,三分黏米的米香成为东莞人记忆深处最回味的味道之一。

新年最美好的味觉之旅,除了有丰盛的团年饭,还少不了松糕、冬团、糖不甩……它们一起开启了最为甜蜜的新一年!

文字:冯静 通讯员:钱钧墀

摄影:曹雪琴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