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为何5分钟“点赞”珠海生态?
香炉叠翠,渔女唱晚。
与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海之隔的广东省珠海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6%,创造了历史高点,迎来了生态建设的春天。
经济和生态双赢的珠海市,又于2014年提出了标志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一拍即合”,珠海林业生态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2015年10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用长达5分钟的时间浓墨重彩“点赞”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并配发新闻评论《绿水青山来自生态定力》。
绿色珠海,绿美珠三角。
划定生态红线
留住生态底色
“点赞”珠海生态,不得不提一个名字——横琴新区。因为,它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验证了划定生态红线并不排斥经济发展。
横琴新区与港澳比邻,土地潜在价值极高。5年前,国内一知名房地产企业看中了这块宝地,想投资开发高档住宅,这对于处在招商刚起步、步履维艰的横琴来说,是一次迅速积累财富的绝好时机。但是,横琴新区最终却拒绝了。
为了保护生态,横琴新区的发展规划将不符合休闲旅游、金融服务、文化医药等七大产业的一律拒之门外,并提早划定出73%的土地为禁限开发区,严格控制产业类型和开发强度,规划中留住生态底色成为第一要素。
原生态的理念不仅没有束缚横琴新区的发展,反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横琴新区带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吸引了更多全球知名企业入驻。据不完全统计,过去5年里,横琴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了1000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以上。
经济的大发展,也带来了横琴新区生态建设投入的大手笔。位于横琴新区的滨海湿地公园,由法国著名的AMA建筑设计事务所担纲设计,总面积达392公顷,预计总投资超过6亿元人民币,目标是打造一个国际一流的精品湿地公园、鸟类生态家园。
坐在横琴滨海湿地公园4D演播大厅里,听海鸥鸣叫,看惊涛拍岸,观海龟遨游,揽海底世界……令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根本想不到在生态保护得这么好的区域,经济同样能在生态的呵护下“暗香”发展。
其实,横琴新区仅仅是珠海市致力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个小小的缩影。
围绕创森,珠海市提出了“山海林城 美丽珠海”的建设理念和“四带、五心、十核、百岛、千廊、万家”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经济、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安全保障四大体系建设工程,最终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珠海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93%,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9.96%,全面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指标,形成林城相彰、林海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相嵌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建成国家森林城市;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8.20%,基本形成生态网络健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巩固创森成果;202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13%,初步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惠民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城中林荫气爽、村庄绿树相映、河流水清鱼跃,岛屿绿珠嵌海、山上鸟语花香,把珠海打造成为珠三角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这是一组足以让珠海务林人骄傲的数据:截至2014年,珠海市林业用地面积达485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3.6%,人均公园绿地18.75平方米,共建成各类绿道约816公里。2015年8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珠海排名第一,再度被评为全国最宜居城市。
这就是珠海,严格控制生态和产业两条红线,不搞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拒绝污染产业,发展集约型、高端产业,不仅给珠海带来了经济发展后劲,还留住了碧海蓝天。
打造社区公园
共享创森成果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珠海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最大目的就是要创造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创森带来的‘绿色’红利。”珠海市政和林业局局长陈家平说。
社区公园、生态民生完美的结合,成为珠海创森最大的亮点。
梅华社区公园在改造前,小区后面的山坡地聚集了100多个临建窝棚,当时居民投诉很多,脏乱差的环境让居委会很头疼。但经过改造之后,这里绿荫环抱,鸟语花香,已经成为了市民最喜欢的休闲公园之一。而像这样的绿地公园,珠海目前已有284个投入使用。绿色空间超过陆地面积的70%,成为很多老人选择到珠海来养老的重要理由。
这是一组体现民生情怀的数据:2012年以来,珠海共投入约3亿元资金大力推进社区公园建设,建成了284个社区公园绿地,总面积达212万平方米。基本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园,配套建设了一批广受市民欢迎的健身运动设施。珠海把公园绿地修建到市民的家门前,成为健身、游憩的首选场所。
2013年11月,广东省政府在珠海市召开现场会,向全省21个城市推广珠海社区公园建设四大发展理念。
“建什么样的公园市民说了算”。以市民需求为导向,把决策权交给社区居民,建设小型化、开放性、家门口、多功能、生态型公园,社区公园配套建设的一批广受市民欢迎的体育健身休闲场地设施,以及凉亭、书吧、咖啡屋、便利店、淋浴房、卫生间等,既强化了体育健身功能,又保留了优美的生态环境。
“把公园建在市民家门口”。让市民家门500米范围内就有社区体育公园,步行15分钟左右,随时享受绿色休闲健身空间,并让社区体育公园与绿道网和慢行系统无缝衔接,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全民健身休闲网络。
“用不一样的办法建不一样的公园”。在用地方面,采用不改变土地权属、不改变土地性质、不征用土地的原则,并承诺确保永久公益性质。在审批方面,实现用地、规划、建设、市政和城管等部门“一站式审查”。在资金方面,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企业和个人认捐为辅。在规范建设方面,出台了《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与管理办法》,形成社区体育公园20个大项48个小项的规划建设标准。
“让市民共享共管公园”。社区体育公园成为基层自治创新孵化器,实行自我管理场地、自我开展活动、自我维持秩序,并自发制定“乡规民约”,培育了70多个群众文体组织、122个健身辅导站和1200多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依托社区体育公园举办500多场文体赛事。
四大理念催生出的欣欣向荣的社区公园,像一根根红线把创森工程和市民紧紧串联在一起,使创森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心里。
其实,不仅社区公园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了创森带来的“绿色”福利,珠海市将创森与打造幸福村居进行完美结合,同样演绎了一部新时期普惠民生的快乐大戏。
珠海市坚持园林绿化城乡共进,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特色文化带动等“六大工程”,打造出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色村居。截至目前,已打造幸福村居209个。其中,莲江村与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出集生态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度假和养生居住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项目——“十里莲江”,已带动村民年收入增长翻两番;南门村则深入挖掘宋代历史文化,以文化带动美丽村居建设,并成功入围2014年度CCTV十大最美乡村,成为珠海幸福村居建设的代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
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优化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扩大资金扶持覆盖面成为珠海市打造幸福村居的源头活水。2012年-2014年,通过专家评审、资金扶持,珠海市共打造精品村居6个,每个村扶持500万元;示范村居23个,每个村扶持1000万元;生态村居10个,每个村扶持300万元。
实行精准扶持是珠海市打造幸福村居的另一有效方式。他们探索并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固本强基等“六大工程”科学建设标准,从2015年开始加快推进“六大工程”标准化建设,彻底改变过去集中分配资金的方式,按照“六大工程”项目分类分配资金,实施精准扶持。2015年4月,全市共有152个村居、416个项目参与竞标,最终90个村居分享了8920万元专项资金。
酒香不怕巷子深。
2014年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珠海市创建幸福村居的决策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2015年9月,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珠海召开,肯定并推广珠海的经验……
依托创森倾力打造的社区公园和幸福村居工程,提升的是珠海特区的外在形象,收获的是百姓民生福祉的内在幸福。
推进绿道建设
扮靓美丽珠海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也是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抓手。
如何构建绿道网?珠海的做法是在崇尚自然的基础上巧妙寻找绿道“兴奋点”。
“不征地、不拆迁、不砍树”,坚持“点、线、面”相结合,按照省立绿道“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工作部署,突出重点,攻坚克难,以香洲区海天驿站建设为示范,发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完成了“海天驿站”及4公里绿道示范段的建设,演绎了感人至深、催人振奋的“火线”精神,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情侣路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滨海路,一度成为珠海的名片,到珠海的游客都不会错过到此一游。如今这条路却要动大“手术”,通过对情侣路串联起来的9个湾区开展海岸修复工程,最终将还给市民一片浪漫风情的阳光海岸带。
这就是珠海,一条路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
截至2014年年底,珠海市共建成包括绿道驿站在内的“兴奋点”200个,建成绿道816公里,配套建设各级驿站48个。尤为重要的是,建设的城市绿道达596公里,实现了“城市绿道网主干框架”的串联贯通,建成了珠海大道绿道、金湾机场路绿道、高栏港工业绿道、万山海岛休闲绿道,以及香山绿道、前山滨河绿道、淇澳湿地绿道、斗门西堤绿道、莲江村绿道、接霞庄绿道,以及将延伸到澳门、实现“一国两制”绿色交汇的横琴环岛绿道起步段等一批批颇具特色、亲民便民的城市和社区精品绿道。此外,还结合森林公园及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建成了将军山绿道、板障山绿道和白沙岭绿道等登山绿道,成为市民登山健身的好去处。
绿道网将全市的公园、景点、名胜区及农庄果园等“兴奋点”有机串联起来,并与城市慢行系统有机对接,拓展了城市的绿色空间,形成别具特色的绿色廊道,初步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绿道网络。
为了充分展示绿道风采,珠海市推陈出新,不仅在全国首创性地编制了第一部绿道旅游地图,而且还创作了全国第一首“绿道之歌”。
珠海市政和林业局总工程师梁杰明说:“珠海将绿道网建设与创森工程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创森内容,而且为绿道网建设增添了活力,充分显示了‘1+1>2’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珠海是生态文明的“实验田”,是因为几十年来珠海市一直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法定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在追求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生态定力。
珠海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一座城市要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生态红线,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同步,给城市的幸福感染上生机勃勃的绿色。
陈家平说:“珠海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是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快速提升的经济实力,高品质提升珠海国际宜居城市水平,致力于把珠海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
气象资料显示,2014年珠海市的优良天数达到321天,在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中位居前列,成为许多城市居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奢求。
珠海的绿醉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森林珠海其实已经做到了!(作者: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刘继广 通讯员 陈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