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听朝鲜老人讲长津湖血战

20.11.2014  06:47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立的烈士纪念碑

李成勋老人在墓地讲解时含着泪光

  【环球时报记者 王莉】因为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来到朝鲜时总会唤起一份特殊的情感记忆。那些牺牲的志愿军烈士虽然离开我们60多年了,但“最可爱的人”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黄继光、罗盛教、杨根思、邱少云……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曾经也伴随着记者儿时的成长记忆,能够寻访烈士们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一直是记者的夙愿。来到朝鲜后,记者跋山涉水,在朝鲜《劳动新闻》外事部门同志的帮助下,用一年多的时间陆续走访了平壤、开城、成川、桧仓、长津、安州等多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而这其中,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北上盖马高原,踏访长津湖,祭奠当年长津湖战役牺牲的志愿军烈士们。

  长津湖是朝鲜咸镜南道西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一个人工湖,宽46.08平方公里,水面海拔1046米,地处长津高原之上。长津高原属于朝鲜最高的高原——盖马高原西南部的一部分,其南北长60公里,东西长5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北部是海拔2355米的莲花山脉,西部是海拔2186米的狼林山脉,南部则被海拔1766米的高台山和1206米的黄草岭等组成的赴战岭山脉截断。这一地区就像朝鲜内陆一个高寒的屋脊地带,山高路险,天寒地冻。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长津湖地区现在由咸镜南道长津郡所辖,来过这里的外国记者寥寥无几。在朝鲜《劳动新闻》的帮助下,记者去年9月获准前往长津采访。

  从平壤去长津,我们走的是平壤-元山-咸兴-长津这样一条线路。一大早,记者乘坐朝鲜《劳动新闻》提供的一辆朝鲜国产“布谷鸟”牌SUV车从平壤出发,首先沿平壤—元山的公路穿越黄海北道和江原道驶向元山。元山距离平壤200多公里,既是朝鲜江原道首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沿途山岭中植被丰茂,椴木、柞木、桦木、松木等形成茂密的森林,不时能看到一些写有“保护树林”、“小心山火”之类的牌子。我们在中午时分抵达了元山,匆匆吃过午饭后继续赶路,傍晚前赶到了咸镜南道首府咸兴,下榻在咸兴的“新兴山旅馆”。看到新兴山的名字,记者不由想起了长津湖战役中著名的新兴里战斗,感到的确离长津湖越来越近了,心情越发激动起来。咸兴是朝鲜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1958年2月,周恩来总理曾经冒着鹅毛大雪来这里访问,位于咸兴的兴南化肥厂里至今还树立着一尊周总理的半身铜像,这是朝鲜境内唯一一座为外国领导人树立的铜像。当年长津湖战役后,撤下来的美军也正是从咸兴附近的兴南港撤退到海上,回到了朝鲜半岛南部,从此再没返回过北方这一地区。

  休息一夜后,第二天清早踏上了去长津的路。我们从咸兴前往长津,其实正是从反方向走了一趟当年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中一路阻击美军的路线。从咸兴到长津,不过七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乘车翻山越岭走了近5个小时,沿途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树茂林密,我们的汽车一路颠簸,在峡谷山涧里穿行,时而爬坡,时而转弯,山高路窄,不时看到悬崖绝壁。汽车开过去,后面扬起一片黄土。从车窗外望去,沿途植被大多是落叶松、云杉、冷杉、橡树等。越往山里走,原本的天高云淡也变成了雾霭重重,远处崇山峻岭更是云雾缭绕,黄草岭、雪寒岭、鹰峰……这些地名听上去就透着寒气。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原本穿着夏装的记者也赶紧披上了棉服。长津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1.4度,1月平均气温零下18度,8月平均气温17度,而我们选择在9月初北上长津,其实已经是一年中气候最适宜的一个时间段。而60多年前长津湖战役进行时,正是西伯利亚寒流肆虐的冬天,不仅连续普降大雪,而且当年又恰逢50年不遇的严寒,中午最高气温不超过零下20度,夜里则近零下40度。就在那个风雪茫茫的寒冷冬天,志愿军就在这杳无人烟的大山里,昼夜在野外冻土上爬冰卧雪,在每走一步都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奋勇战斗,创造了寒区作战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