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广州城市热岛监测公报发布 各季节热岛强度均同比减弱
大洋网讯 2019年广州城市热岛强度比2017年及2018年都有所降低,全市各地都达到住建部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的要求。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公布的2019年度《广州市城市热岛监测公报》显示,广州平均气温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在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中南部、白云区西部和南部、花都区南部、海珠区、黄埔区南部和番禺区中北部。年内热岛强度仍是秋季最强。
北京街、梅花村街等热岛强度较强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增加、绿地减少、风速减缓影响热量输送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其强弱的衡量指标是热岛强度(Ht)。根据12个城市指标站年平均气温计算,2019年广州城市热岛强度为1.37℃,比2017年及2018年降低了0.02℃~0.03℃,但与2015年和2016年相比分别高0.03℃和0.11℃。
空间分布上,2019年平均气温热岛强度较强的区域主要在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中南部、白云区西部和南部、花都区南部、海珠区、黄埔区南部和番禺区中北部,热岛强度超过1℃。北京街、梅花村街、林和街等在前几年的城市热岛监测公报中也一直榜上有名。城市热岛效应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从化区东北部、增城区西北部和东部、花都区北部、南沙区南部等地,热岛强度在0.5℃以下。
与2018年相比,全市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热岛强度变化不明显,变幅多在0.2℃以内。减弱幅度在0.3℃以上的区域有白云区钟落潭镇,从化区城郊街、良口镇、鳌头镇、吕田镇、温泉镇、江浦街、太平镇,黄埔区九龙镇、萝岗街、永和街,南沙区东涌镇、横沥镇、南沙街、万顷沙镇,以及增城区荔城街、小楼镇、增江街、新塘镇、正果镇、中新镇。增强幅度在0.3℃以上的区域有花都区狮岭镇,荔湾区彩虹街,萝岗区九龙镇、联和街,南沙区黄阁镇、榄核镇,天河区长兴街,增城区派潭镇等地。
秋季年内热岛强度最强
2019年秋季广州市平均气温城市热岛强度1.5℃,为年内最高,而其余三季介于1.0~1.2℃之间。与2018年相比,各季节热岛强度都有所减弱。
据介绍,按照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有关要求,作为衡量生态环境的考核指标是热岛效应强度,采用城区6~8月日最高气温平均值和对应时期区域腹地(郊区、农村)日最高气温平均值的差值表示,即夏季最高气温热岛强度。计算结果表明,2019年广州市城市代表站夏季最高气温的热岛强度平均为0.78℃,全市各地都达到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小于3.0℃的要求。
空间分布上,2019年呈现多大值中心的特征,有9.5%的测站夏季热岛强度≥1.5℃,分布在白云区江高镇、景泰街,从化区良口镇、太平镇,番禺区石壁街、钟村街,海珠区南华西街,花都区花东镇,荔湾区彩虹街,黄埔区联和街、永和街,南沙区大岗镇、黄阁镇、南沙街,越秀区梅花村街,增城区石滩镇、新塘镇、增江街。全市有53%的测站夏季热岛强度≤0.5℃,主要位于中北部地区。
建议加强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
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广州市8.1%的区域热岛强度达到中等程度,51.4%的区域强度为弱,40.5%区域为无,没有出现强和极强级别。
针对广州目前的城市热岛效应状况,气象部门建议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气候可行性论证。专家认为,城市规划与区域气候环境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为确保区域规划科学合理,在高密度的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开阔程度以及建筑物覆盖率、建筑排列布局方式等方面均应开展气候环境研究和气候可行性论证,最大程度发挥生态冷源和城市通风廊道的作用以降低热岛效应,减少因规划设计不当而导致的气象和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引导与科普宣传,从有关法规、政策的制定方面,推动减缓热岛效应的具体工作。如健全、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材料。此外,还应在科普工作中加强减缓热岛效应宣传,鼓励各部门和市民承担起减缓热岛效应的职责,并成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