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微生物或可处理垃圾 “下海”任务仍重
(“珠江科学大讲堂”第十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畅谈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蔡明奕摄)
(南方网讯 记者 杨智明)5月17日上午,正值2014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在广州玉岩中学开幕之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开讲第12期“珠江大讲堂”,为玉岩中学200多位中学生作题为“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的科普报告。
热带海洋微生物或可处理垃圾
据了解,我们国家面临的热带海洋是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南海之间,为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多的三个区域之一。据观察,南海本身就是一个碳源,它每天向大气输送碳,这会使海水表面温度增高,明显地,会带来海洋灾害;而且,海洋环境微氧化,水中的绿藻会长得又浓有厚,因此,海洋生态形势变得非常严峻。
一般而言,热带海洋微生物可以发挥固氮作用,来修复海洋生态。比如,我们在红树林收集固氮菌,通过固氮菌的营养作用,促进红树林幼苗的有效生长,促进保育,最后促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发育。那么,首先必须要做基础工作,主要是对新物种进行分类,我们从珊瑚礁、红树林里面分离了1600多株菌种。
而实际上,生物固氮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氮分布不均匀,二是深远海寡营养,氮限制。因而,有必要完善氮的时空分布观测,把研究扩展到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据了解,我国在斯里兰卡建设了观测站。下来,要做的工作是把珊瑚礁的共生藻保护好,避免再出现珊瑚白化的现象。
此外,微生物复合酶进行高效的酶解、定向制备、筛选,最后形成功能肽,完成对初生代谢产物的绿色利用;微生物里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作用于次生代谢产物的利用,具体运用于食品、药品生产中。
据研究发现,深海的热焰口有非常丰富的生物,比如贝壳类、菌植等。张院士分析道,既然它们能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生存,那就拥有适应高温环境的酶系统。张院士认为,若能把它们运用于垃圾处理,在100~200摄氏度之间能分解的话,将大大地起到节能作用。
南海海洋研究所正打造泛珠海洋微生物技术平台
热带海洋微生物功能如此不容小觑。所以,张院士认为,热带海洋生物新资源的强化挖掘和深化利用很重要,而且,这些资源仍待深入挖掘。
目前,南海海洋研究所已建立了三亚站、细沙站、大亚湾站对热带海洋生物进行观测,从南海道东印度洋构建了多样性的观测体系,解决了微生物纯种培养的难题,获得大批微生物纯种培养的技术。通过三亚站的实验研究工作,工作团队发现产酶新种4个,固氮菌新科1个、新种4个,得到国际著名专利刊物的高度评价。
南海海洋研究所正联合相关单位部门打造泛珠海洋微生物技术平台,重点朝着开发生物酶、生理活性物质、发挥微生物固氮功能这三大方向而努力,食品、药品、生态等领域将获益。
(张偲院士畅谈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利用价值。蔡明奕摄) “下海” 还有很多活需要干
据了解,海洋里面的水,从水圈来说,海洋占了水圈里的95%。张院士认为,海洋是一个真正广阔的天地,面积大,水很深。我们现在对海洋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用一句俗话来说是“九牛一毛”,其实可能“九牛一毛”都不够;我们国家现在在科技界一个很大的成就是“上天”,但是,“下海”还有很多活要干,包括海底空间站建设、深海钻探、海洋生物探测等。
张院士并寄望在场的中学生们要找准自己要探索的方向,去用功,去努力。“行行出状元”,他并鼓励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努力成为“大家”。
(编辑 蔡明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