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今夏,太湖又遇蓝藻挑战

09.06.2014  23:48

  图为5月25日,太湖鼋头渚风景区出现了近期较严重的一起蓝藻大面积暴发事件。天路 摄

  蓝藻是太湖周边夏季普遍发生的灾害,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曾造成无锡市的饮水危机。今年,太湖蓝藻发生时间不仅提前,而且据预测,今夏气候高温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几率升高,都极易促成蓝藻发生。太湖能否安全度夏?近日,记者走访了太湖沿线的无锡和苏州。

  5月底,一组太湖发生蓝藻的照片引起关注。照片上,江苏无锡太湖边著名景点鼋头渚的某处湖面,铺满了绿油油的蓝藻。“2007年5月底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至今难忘,对于生活在太湖边的居民来说,蓝藻发生期间是最揪心的日子。”一位无锡市民说。

   今年发生时间略早,气候条件或利于蓝藻生长

  “6年过去了,太湖水质持续向好,均实现安全度夏。但今夏可能出现的高温干旱少雨气候条件,让太湖安全度夏面临考验。”说到太湖蓝藻,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副主任张利民有喜有忧。

  6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无锡鼋头渚风景区。在湖边一处蓝藻打捞点,几名工作人员正在用机器仔细清理湖水。顺着工人的指引,记者抬头望向湖中稍远处,一条细细的绿带隐约可见。

  “绿带就是蓝藻。”无锡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顾岗坦言,今年4月3日首次监测到太湖蓝藻水华现象,比去年的4月7日略有提前。但至目前为止,蓝藻水华平均面积为17平方公里,同比减小21.7%。主要水质指标,特别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叶绿素a的浓度,均优于往年。

  顾岗分析,今年蓝藻情况总体稳定,除了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今年太湖水位比较高。

  “但是,今年的气候可能利于蓝藻的生长。”张利民说,今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概率超过七成,今夏可能的气候现象是高温干旱少雨,这都非常利于蓝藻的生长。

   太湖治理边际效应递减,蓝藻暴发的生境条件并未改变

  采访中,苏州吴中区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许建良很自豪地对记者说:“吴中区的太湖水质至少在Ⅲ级以上。”随后,他让记者坐着小艇驶向太湖中间,一路上,记者看到湖水清澈,湖底水草可见。据介绍,苏州境内的太湖水质已经从藻型向草型转变,这也意味着湖泊中更容易生长的植物已经由蓝藻变成了水草,是水质向好的表现。

  尽管水质不断改善,但仍有隐忧。张利民告诉记者,蓝藻发生的生境条件还没有改变,一旦有合适的气象、气候条件,蓝藻发生还是一种常态化现象。

  在张利民看来,尽管太湖水质有所改善,但改善的幅度和程度却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就目前来看,改善太湖水质变得越来越难,甚至会出现反复,“一开始加大投入时,水质改善很快。但就像一个人服药,一开始下猛药效果很好,但长期服用效果就没有一开始那么明显了”。张利民介绍,为了确保饮用水安全,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江苏省政府专门出台了两个预案,即蓝藻防控预案和湖泛防控预案。

  在太湖取水口,记者看到,水面传感器正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5分钟传送一次水面变化数据,全面监测着水质、水文变化情况。

  除了精细化的预警制度,太湖流域水质深度处理能力也在增强。在苏州吴中供水公司,记者看到,一套“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设施正在运行。据总经理郁永康介绍,这套设施去年底建成投产,半年的跟踪检测显示,该工艺对有机污染物去除率超过50%,有效提高了应对水源突发事件的能力。

   治理关键在减排,专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记者了解到,自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以来,太湖沿线城市均采用“双源供水”。在无锡市,去年7月投入使用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实现了长江、太湖“双源供水、互联互通”,全年调引长江水22.4亿立方米,相当于半个太湖的库容量。

  无锡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人介绍,一旦一个水源发生波动,可以迅速切换到另外一个水源供水,5个小时之内就能把干净的自来水送到老百姓家里。

  在确保饮水安全的同时,对于治理太湖的工作人员来说,太湖水质的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顾岗认为,目前虽然太湖水质稳中向好,但“藻型生境”(适合藻类生长的环境)并未改变,因此,对治理太湖要有科学的态度,不宜过分急于求成。

  “太湖属于大型浅水型湖泊,平均水深近两米,水污染防治难度大。”张利民表示,太湖治理的关键还是要“减少污染物进入太湖”。他说,目前太湖流域的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超过环境容量,“因此,调整产业结构绝不仅仅是句套话,而是太湖治理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