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热销家乡味道手工月饼 最有中秋味
临近中秋,杭州市余杭区塘栖古镇上的“老刀土灶月饼”等土法手工烤制的月饼也大受欢迎。新华社发
全国各地热销“家乡味道”的手工月饼
据新华社电 又到一年中秋,节俭之风劲吹下,各地简装手工月饼焕发生机。甜软的徽州月饼、巴掌大小的福州鲤鱼饼、南昌的“南罐月饼”……中秋佳节,记者带您走近这些凝结着民俗记忆的手工月饼,去回味那独特的“家乡味道”。
每到中秋临近,徽州的大街小巷,经常可以看到挑着竹匾篓叫卖月饼的人。一路散发出特有香甜气味的徽州月饼,成了一代代徽州人记忆深处独特的“中秋记忆”。
“小时候,一到中秋节,我就坐在门口,等外公外婆把鲤鱼饼送来。”提起儿时的鲤鱼月饼,今年84岁的方炳桂老人显得童心未泯,“过去的鲤鱼饼小小的,我把它挂在胸前,戴着它到处跑。鲤鱼月饼既是我的中秋食物,也是我的玩伴。”
纸袋包装、没有防腐剂、不添色素的传统手工月饼,成了南昌人今年中秋的节日新宠。
沿街挑担叫卖的徽州月饼
徽州学专家陈政介绍,徽式手工月饼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分为“生月”和“苏月”。生月饼为高糖打面,并在饼面上撒有白芝麻,苏月饼为炼油打面,这两种内馅都是以黑芝麻为主料,配以白砂糖、桂花、核桃、松子、花生等果仁,具有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的特点。
如今,徽州传统手工月饼产地中最有名的是休宁县东临溪镇。镇上制作徽州传统月饼的食品厂有八九家,规模大的年产量达10多万斤,小的也有四五万斤。
两大张厚实的长条形木案板,一张专用于制作月饼皮料,一张专用于包馅成型。在东临溪镇著名的月饼作坊“临溪聋子食品厂”,每年农历七月初,老板岑细诺就开始带着工人为生产月饼而忙碌。
每个月饼二两重。“手再准也要称,一个二两,准了才好吃。”一名女工说,月饼制成后都会在饼面上敲一个红印章表明身份和口味,并用特定工具在月饼表面整齐地压上一排排的孔洞,一来为了美观,二则可以防止月饼破裂。
失而复得的福州鲤鱼月饼
鲤鱼月饼分以食为主和以玩为主两种,外形做成两只鲤鱼头尾相连的月饼,由一条红绳串起来。食的讲究馅料的口味,玩的讲究形状、色彩,可挂在小孩胸前。
“老福州人把生儿育女的重任都推给媳妇婆家,所以送小孩鲤鱼饼,是外公外婆的专利。”方炳桂回忆说。
在方老看来,这种鲤鱼月饼蕴含两种寓意。一是“鲤鱼放子化三千”,寓意多子多孙,吉祥如意;二是“鲤鱼跳龙门”,寄托着老人对孙辈的殷切期望。
“可惜,后来这种味道慢慢被淡忘了。”方炳桂说。他已经有60多年没有尝到过这种甜甜酥酥的月饼了。
为了再现儿时记忆,方炳桂十年前就开始主动向商家提出做鲤鱼月饼。去年,他瞄上了较有实力的两家食品生产商,福州聚春园和百饼园。“去年下半年,他们做出了模型和成品,我尝了尝,觉得差不多啦。”方炳桂微笑着说。
网友热捧的南昌手工月饼
中秋临近,南昌人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里,一家名叫“南罐饼屋”的手工月饼作坊受到了网友热捧,不少市民搬来小板凳,宁愿排上四五个小时的长队,也要来品尝传统手工月饼的味道。
今年52岁的黄炳海是这家作坊的主人。20多年前,在南昌罐头啤酒厂从事面点制作的他从工厂下岗,为谋生他和妻子租下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一家店面,平日里制作普通糕点,中秋时制作传统手工月饼。
“以前都是附近邻居和一些老主顾捧场,没想到今年因为网友传到网上,一下子来了这么多顾客。”黄炳海说。
涂女士是这家饼店的常客。虽然已经等了两个多小时,她仍然选择了继续等待,“这边的馅料是现场加工,大伙都能看得到,吃得放心。”
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的姚先生,看到同事朋友圈里转发消息,说是传统手工月饼再现南昌,去外地前特地赶来买上几块。“如今这种手工月饼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了。”他说。眼看着排队等待的顾客太多,再等下去可能误了火车,姚先生一咬牙改签了车票。
在一旁,涂女士如愿以偿买到了月饼。“现在超市里卖的月饼包装是很精美,但却感觉距离月饼本身的价值越来越远,还是手工月饼更能让人找回传统中秋的味道。”涂女士说。
到处看看
中秋,到台湾吃烤肉去
据新华社电 又将迎来中秋佳节,台湾各处的烤肉店早被预订一空。台湾民众也说不太清楚,究竟从哪年开始,烤肉成为团圆之夜必备的“应景节目”,街边骑楼、森林公园、郊外溪边,都能见到人们架起炉子,点起炭火,动手烤肉的身影。
“广告战”打出“中秋烤肉”
在台湾,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最重要传统节日。赏圆月、食月饼、尝柚子的习俗,自闽粤先民移民来台传承至今数百年,相较而言,“烤肉”无疑是晚近的新民俗。几天前,还有台湾友人讨论起中秋烤肉的起源,结果是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二三十年前,台湾两家烤肉酱厂商在中秋节打起“广告战”,没想到竟培育出“中秋烤肉”的风潮。
近日,虽然还没到中秋节的正日子,晚间已能不时遇见一群男女老少围着炉子,烤起肉片、玉米、蘑菇等食材。据了解,各地超市应节推出了烤肉专柜,生意十分红火。
柚子剥成帽子给小孩戴
当年,先人背井离乡,垦殖开荒,中秋之际自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台湾民众特别重视中秋节,许多习俗代代相传。每逢中秋,台湾民众大多要“拜月娘”,在香案上摆上月饼、柚子、柿子,祈求阖家平安。
吃柚子,也是闽台地区人民的中秋特色习俗。中秋恰逢柚子产季,吃完烤肉再品尝解腻的柚子,再好不过。柚子又有“佑子”的谐音,蕴意吉祥,欢庆佳节之余,也讨了个“彩头”。而且柚子皮要剥成花瓣一样的形状,好给小朋友做帽子。有的手工达人会在柚子皮上作画,或是把柚子做成小动物的造型,好看又有趣。中秋之夜,顶着柚子帽的小朋友与家中大人一起赏月,着实一幅温馨可爱的画面。
月饼也不可少。岛内的一些慈善组织与企业合作,吸收残障人士做月饼,为他们增加收入。在超市里,人们可以参加慈善组织举办的为残障学生认捐月饼礼盒的活动,在传统节日里传递一份可以温暖更多人心的大爱。
新华时评
警惕传统节日
成了节日经济的跳板
据新华社电 又到一年月明时。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后,众多商家蜂拥而上,成为促销各类商品的又一个“黄金节点”。超市里月饼成山,电视里的月饼广告铺天盖地,月饼似乎成为我们与中秋节的唯一联系,成为节日仅存的符号狂欢。
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以象征团圆、和谐、吉祥寓意的独特文化内涵,给人以恬美的心灵感受。历史上的中秋节一直充溢着浪漫格调和诗意抒情,不仅有饮酒、赏月、赋诗等小规模的欢庆方式,还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正是在这些充满温情的细节中,人们才得以与自然相亲、与他人相近,那些体现民族优雅、雍容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遗憾的是,如今的中秋节正在变得单调,且被商业文化大肆炒作,其中丰富的民俗内涵被忽略。
其实不只是中秋节,不少传统节日于今似乎只剩下吃喝。元宵节除了元宵,端午节除了粽子,难以给人留下什么念想。传统节日成了商家打造节日经济的跳板,消费主义时代的浮夸节日形态和商品形式使人们往往被“虚假的消费需求”所误导。
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传统节日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传统节日的形式支撑不能只沦为“吃”,应该与人们的现代生活相契合。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整治不正之风,月饼正在逐步回归本义。如果让中秋节从程式化和形式化中走出来,使民俗活动和礼仪进一步得到恢复,则更为可喜。
让中秋节真正回归传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也唯有真正的认知和认同,才能破解消费至上的节日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