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这个村有个煎堆“一姐”,捏一个煎堆坯只要46秒

19.01.2020  15:41

大洋网讯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弯弯,家财百万”。还有几天即将迎来传统农历春节,17日,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龙岗村老人协会志愿服务队及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80多名志愿者们齐聚曾氏大宗祠“起油镬”,炸煎堆、油角、糖环、蛋散,送给村里46户特殊困难的老人。

煎堆“一姐”46秒捏出一个煎堆坯

煎堆碌碌,你吃了呀,就靓仔满屋,哈哈哈哈哈……”当日一早,记者来到龙岗曾氏大宗祠,还没进门,就听得阵阵欢乐的聊天声和奔放的笑声传出来。宗祠里被分成油角、蛋散、糖环、煎堆、圆仔等多个制作区,龙岗村民们、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志愿者七八个围坐一堆,边聊天边“整角仔”“搓圆仔”,吸引了不少八九十岁的长者动手参与,凑个热闹。

油角的皮就是用面粉、鸡蛋、猪油和成的,加上猪油就可以使皮的口感酥脆,里面的馅有花生、芝麻、椰丝、白糖。”龙岗村老人协会志愿服务队队长陈玉环拿起一只包好的油角告诉记者,油角的形状像‘荷包’(即钱包),包上香甜可口的馅料,寓意钱包鼓胀,日子甜蜜富足,新的一年赚到盆满钵满。

白云区众多的村落都有年末“起油镬”,做“年品”的传统,不少女性村民从小跟着祖母、母亲劳动,耳濡目染,十来岁就熟练掌握了炸煎堆油角的好手艺。在一众年节食品中,龙岗村的巧妇们一致认为,制作通心煎堆的技术含量最高,而被她们亲切唤作“大嫂”的李曹,则是远近闻名的炸煎堆“一姐”。

只见李曹婆婆从和好的糯米面团上揪下一小坨,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着面团,右手大拇指边把面团往下捏薄,边快速地旋转空心面团,双手配合默契,很快就将面团捏成了一个中空的钱袋子形状。这时再将钱袋子放在左手手心窝,一边飞快旋转,一边用右手拇指、食指捏紧“钱袋子”封口,并把多余的面团去掉。

谈笑间,一个胖嘟嘟的煎堆坯就出现在李曹婆婆的手里。这娴熟的手艺看得现场围观的市民目瞪口呆。几位年轻的市民禁不住试试手,却不是捏得厚薄不一,就是怎么都封不住口。还有市民掐起了秒表,李曹婆婆从取面团到收口,做一个煎堆坯只要46秒。问及秘诀,76岁的李曹爽朗大笑,“不知道哦,就这个手感”。

她十几岁就会做煎堆,做了六十多年了,是我们的师傅”,“我们这里嫁女儿一定会做煎堆送给男方家,寓意新人圆满幸福,很多人都是请大嫂去帮忙做的”……曾金倩等村民们边工作,边帮记者“起底”。“一斤粉我能做二十六七个”,不一会工夫,李曹就捏了满满一盘煎堆坯,个个大小均匀。

一旁的油锅已经烧开,随着一句“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李曹把十来个白胖胖的煎堆坯子一起放下油锅,并用漏勺推着煎堆不停打圈旋转,同时轮流轻压煎堆。“火候很重要,油太热了,煎堆也炸不起来”,另一位村民默契地站在灶炉口增减柴火。

煎堆越“”越大,体积比下锅前增大了三四倍,煎堆表面也逐渐色泽金黄,香喷喷地气味弥漫在厨房上空。很快,李曹便将炸好的煎堆迅速捞起,甩一下多余的油,放进盆子里晾冷。村里的小孩子不时钻进后厨,迫不及待地抓起一个塞进嘴里。

年节食品送特困老人,孝老爱亲龙岗代代传承

位于广州郊区钟落潭镇的龙岗村已逾六百年历史,聚居于此的曾氏村人自誉为先秦名儒曾子的后裔。因儒家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说,所以,龙岗的曾氏大宗祠亦名“追远堂”。

孝老爱亲是我们龙岗曾氏家族的文化传统。”陈玉环说,龙岗老人协会志愿服务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于每年春节前在曾氏大宗祠门口做煎堆、油角、蛋散等年节食品,送给村里的46户特殊困难老人,与他们一起分享春节的年味,祝福他们新年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陈玉环介绍,2017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驻钟落潭镇,为老人协会志愿服务队带来新的服务理念,帮助她们提升服务水平,让志愿服务有了持续性。“志愿服务队变得生机勃勃,并吸引了不少服务对象加入成为志愿者,目前已从建立之初的30多人,扩大到80多人”,陈玉环说。

对于特殊困难老人来说,物质帮扶只是很小的一方面,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心。”钟落潭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莫有政称,他们通过三社联动模式,把村、社的人力资源聚拢,为当地村民提供最接地气的服务项目。比如,每年还会给特殊困难老人送上福袋,里面有春联、窗花、利是封等年节物品,并帮行动困难的老人布置一下房间,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当日制作年节食品的志愿者里,曾阿姨就是一位特殊困难老人,她告诉记者,加入志愿者队伍为大家服务,平时一起有说有笑,自己的生活就感到充实而有意义。

文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通讯员曾结嫦

图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汤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