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下探波及煤焦钢产业链 贸易商黯然离场

05.11.2015  19:15
连跌三年的煤炭价格,已经不仅仅是煤炭本身受到影响,而是整条煤-焦-钢产业链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波及。

原标题: 煤价下探波及煤焦钢产业链 贸易商黯然离场

  连跌三年的煤炭价格,已经不仅仅是煤炭本身受到影响,而是整条煤-焦-钢产业链都已经受到了巨大的波及。

  事实上,除了在今年8月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重申的今年年底前,将我国煤矿总数要控制在1万座以下之外,对于更多的煤炭中间贸易商来说,日子更为难熬。

  多位山西当地贸易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由于实在没有利润空间,绝大部分煤炭贸易商已经黯然离场。

  全产业链恶性循环

  煤价三年连跌,作为整条“煤-焦-钢”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其极端低迷的环境,实际上只是整个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缩影。

  首先是焦炭,和煤炭一样,在传统消费旺季到来之时,价格没有任何起色。根据卓创资讯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份,焦炭市场主产区山西等地的价格累计下跌30-40元/吨,且下跌范围快速扩大至中南及西北市场。而从今年以来,北方主产区焦炭价格平均跌幅更是已达300元/吨,上半年焦炭市场最长连续20周下跌,创下了历年之最。

  卓创资讯焦炭行业分析师张源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焦企面临着亏损加剧,资金偏紧等问题制约。而且在这个月内,河北地区某330万吨大型焦企停产,对焦化行业形成较大冲击。此外,山西地区个别焦企因运行困难,开工率已回落至70%的偏低水平。

  “现在销货的确碰到了一些困难,所以肯定以确保销售为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改一些配方,降低一些成本。”山西一位焦化厂负责销售的吴姓经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上游的煤炭价格不停在跌,所以也不敢过多地购买,买回来就亏,而下游的钢厂情况也不好,后期在采购上肯定还会对我们(焦化厂)进行压价。

  其次是钢铁行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根据中钢协10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281.22亿元,而钢铁主营业务亏损552.71亿元;亏损企业49家,占统计会员企业户数的48.51%,亏损企业亏损额450.42亿元,同比增长352.85%。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指出,当前钢材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钢材价格持续创出有指数记录以来新低。9月末,钢铁协会CSPI中国钢材价格指数为61.19点,10月份第三周跌至59.83点,比年初下跌28%,跌幅创历史新低。

  而从目前资本市场上的钢铁类上市公司三季报情况来看,亏损情况同样严重。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其中酒钢宏兴(600307.SH)以亏损逾35.27亿元,成为目前亏损最为严重的上市公司,除此之外,重庆钢铁(601005.SH)、马钢股份(600808.SH)、韶钢松山(000717.SZ)等7家上市公司亏损超过10亿元。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煤焦钢产业链当前集体低迷,之间的传导关系应该是钢市低迷,传导至上游焦炭采购,然后再影响到煤炭行业的下游需求。”一位不愿具名的煤炭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上游煤炭的价格持续下跌,则反过来又影响了焦炭厂对炼焦煤的采购热情,这对于煤价又再度形成制约,陷入恶性循环。

  煤炭行业生存大考

  价格连跌,煤炭行业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确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根据此前国务院安委办发布的《关于集中开展煤矿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情况的通报》显示,当前我国共有4947处停产停建矿井,占矿井总数的48%,其中停产停建1年以上的有3346处。

  而相较于公司,身为中间商的煤炭贸易商,这群人的日子则更为煎熬。多位煤炭行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2013年煤价出现下滑开始,原先做煤炭贸易的人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转行,或者暂停了业务,而随着煤炭价格还是不断地跌,还坚守的贸易商人数就更为稀少了。

  “现在行情不断再往下滑,我们的业务几乎没法开展下去,不少人都已经离开这个行业,实在已经没有丝毫的利润可言,就算是降价,都已经连起码的销货都已经无法完成了,价格连跌不止,谁愿意要一个到手就跌价的东西?”一位河北王姓的煤炭贸易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往像大秦线检修之后,煤炭价格都会有行情,像在2010年大约每吨上浮了40到50元,2011年每吨上浮了30到40元,2012年每吨上浮了10到20元,但是从2013年之后,情况就开始不同了,价格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反倒还在下滑,不仅跌破成本,更是不断地创新低,主要原因还是需求太弱了。

  根据该王姓煤炭贸易商的介绍,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出现煤炭贸易商离场的现象,当时聚集了500多家煤炭贸易企业的河北省,正常营业的只剩不到20家。而他也同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贸易商之所以选择离开,除了当前国内煤炭需求太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则在于,国内煤炭下游用户直接进口动力煤的积极性日趋高涨,这也使得原先从事煤炭进口的贸易商也同样缺乏利润来源。

  “此外,国内煤价一直跌,已经和国外煤价形成了严重倒挂,银行这边在贷款上有所收紧,使得很多进口贸易商无法进行操作。”王先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根据前三季度海关数据来看,2014年在从事进口动力煤(含褐煤)业务的进口商有340家,而到2015年1~9月,从事进口动力煤(含褐煤)业务的进口商已骤降至180家。而在煤炭进口方面,一些大型的电力集团名列前茅,同时,过去多年以来几家传统的进口商贸易商甚至都已经排不进进口商的前二十位。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袁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