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夫妇照顾孤寡老人20载 树立道德名片
中新网廊坊7月27日电 (宋敏涛 王琳琳 陈正)夏日傍晚,家住河北省霸州市康仙庄乡后营村的70岁孤寡老人王希光正准备做饭,窗外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大叔还没吃饭吧,刚蒸的饽饽,趁热给您拿几个过来,省得您自己做了。”来的人是同村村民张河与妻子孙秀馥,进屋后张河和妻子把手里的饽饽和两个西瓜放在了桌上,擦了擦汗。“这天怪热的,寻思着前段时间给您拿的西瓜您吃完了,再给您拿两个来解解暑。”这是夫妻俩照顾王希光生活的第9年。张河今年51岁,孙秀馥49岁,这对夫妻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他们帮扶孤寡老人20载更是成为村里的美谈。近日,中新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孤寡老人公认的“儿子儿媳”
1986年,孙秀馥嫁到村里当天,婆婆把她带到了同村村民赵子然家,“你赵大姨是村里的孤寡老人,我一直在照料,现在你嫁过来了,以后这份担子会落到你的身上,一定要照顾好。”婆婆说的话孙秀馥一字一句地记在了心里。那天之后孙秀馥就主动接过了照顾赵子然老人的担子,一照顾就是十几年。
20年前,张河夫妇在固安接触到了一位78岁军烈属孤寡老人,后来主动承担起了对老人的照料。每个月夫妻俩都要赶到固安去看望老人,每次都带一些老人爱吃的东西,每次都会给老人放下生活费,直到老人去世。“一般都是一个月去一次或者两次,每次去都能看到老人期待的眼神,我眼泪就在眼睛里打转,这么久了都把对方当成了家里人,后来老人在97岁的时候走了,走得很安详,我们心里也就没有遗憾了。”
张河介绍,后营村有3000多人,村里有20多名孤寡老人,自己和妻子一直在照顾,外县、石家庄也有,没算过有多少人。一般都是妻子决定帮助谁,然后家里出钱或者买东西,自己和孩子们再送去,逢年过节送些生活必需品去,哪天家里做了好吃的也主动给村里孤寡老人送过去。老人病了就带老人去看病,就像对自己爹妈一样。“现在家里人都习惯了这种生活,谁都有老的时候,有些人因为特殊原因在老年无法受到照料,能帮一把是一把。”
“他们夫妻俩是孤寡老人们公认的儿子儿媳,甚至比儿子儿媳妇还体贴。”在村里谈起张河夫妇,村民都竖起了大拇指。
平凡人做平凡事
除了照顾村里孤寡老人,村里的其他事儿也少不了张河夫妇的身影。村里打井、修路、修活动广场,张河夫妇总是第一个捐钱捐物,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夫妻俩带头在村里捐献了4000元钱,按照张河的话说:“捐的钱不多,但是我们两口子是在尽最大的努力,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到别人,我们心里就暖和。”
在后营村村委会主任李伯强看来,张河夫妻俩的善举不只是帮助了村里的老人,更是为全村人树立了孝老爱亲的榜样。
“做好事儿不难,难的是把做好事持续做下去,老张夫妻俩是咱们全村人的榜样。有些家庭不和睦的在老张家两口子的带动下也和睦了,村里有不孝敬老人的看到老张两口子的事儿后也孝敬老人了。将心比心,将帮助孤寡老人的好事儿坚持几十年真的不容易,老张夫妻俩也是咱村里的道德名片。”
对于帮助村里孤寡老人,孙秀馥表示,自己和丈夫既不图名也不图利,只是想把夫妻俩认为对的事一直做下去。之前家里生活条件并不好,所以只能帮助有限的人,做有限的事儿,现在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当年的小卖部已经变成了一个小超市,这也给了夫妻俩更大的空间。“老人期待的眼神和欣慰的笑容总能打动我们,我们也没什么理由放弃,这是做好事儿,别人开心我们也高兴。我们两口子是平凡的人,做的也都是平凡的事儿。”
爱心薪火代代传
“小时候家里开个小卖店,条件不好,可爸妈总是去帮助别人,说实话当时我们这些孩子心里对爹妈确实有意见,后来长大了,尤其是成家之后觉得父母特别伟大,有这样的父母感觉特别自豪。”在张河夫妇的儿子张大鹏看来,从自己记事开始,父母就一直这样热心肠,从没间断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感染下,赵大鹏从小也是个热心肠,谁家有点儿困难都要帮上一把。“之前是受父母的影响,现在也成了习惯,现在不都在谈中国梦嘛,中国梦是一个个平凡的小梦,聚集到一起这个社会就更美好了。”
张大鹏介绍,在自己的印象中,父母生活一直都很简朴,但对需要帮助的人从不吝啬,尤其是村里的孤寡老人更是百分百付出。父母并没有给子女们留下多少财富,但是父母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无穷的。“现在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开始主动帮父母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开车送一些东西,等到父母以后年纪大了,我和妻子已经商量好了要接父母的班,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好的东西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