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永和:环卫工人无偿助学30年

10.01.2016  10:29
一名曾受熊伯资助的孩子经自身奋斗经济已宽裕,想为熊伯在江南买一套房子让他安享晚年。就这样,熊伯的这名“义子”也开始了无偿助学。熊伯说他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是资助过的孩子写给他的信,“现在的孩子比较少写信了,都是打电话发短信的。

熊永和在翻看资助过的孩子给他寄来的信。

  今年72岁的熊永和是一名普通的退休环卫工人。30年来,他一直利用微薄的工资或退休金,加上帮人修单车、周末载客、卖杂货等方式所得的收入,坚持无偿助学,目前已资助过23名贫困学生,有15名受助学子已走出社会参加了工作,其中有7名大学生。

  “现在很多人劝我说,70多岁了,家人身体也不好,该享享清福了。但不知为何,一有余钱,我还是会继续助学,帮助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希望他们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熊永和告诉记者,他是孤儿,看不得孩子受苦。他的助学之路缘起于1986年。那年,熊永和响应政府的号召,把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存款200元捐给一名受清远洪灾影响的8岁失学女童。自此以后,他便开始了资助生涯,一个、两个、三个……记者了解到,熊伯在2015年就资助着7名贫困学子,其中有4名大学生、2名初中生、1名小学生。

  记者在熊伯家采访时发现,他居住在梅城江北近百平方米的破旧二手房里。30年来,熊伯助学的钱累积有上百万元。一名曾受熊伯资助的孩子经自身奋斗经济已宽裕,想为熊伯在江南买一套房子让他安享晚年。熊伯拒绝了,“我对他说,这些钱用来买房浪费了,不如用来继续帮助贫困孩子。”就这样,熊伯的这名“义子”也开始了无偿助学。熊伯说他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是资助过的孩子写给他的信,“现在的孩子比较少写信了,都是打电话发短信的。所以,1986年以来,孩子们写给我的信,我都珍藏得很好。”记者约略数了数有300多封信。熊伯不时提醒记者,要注意顺序。熊伯说,虽然多数信封已经泛黄,但不管怎样,这些是他晚年精神的慰藉。(李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