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于意识到父女CP不妥,这是进步,然后呢?

19.11.2016  04:33

  作者:王石川

  今年第四季《爸爸去哪儿》改为在网络上播出,实习爸爸董力和素人女童阿拉蕾组成临时父女,圈粉无数,两人被视作父女CP。在节目中,阿拉蕾表白:“长大要嫁给你”,洗完澡后还穿着董力的衣服。董力也在多个采访中表示要等阿拉蕾长大,理想型就是阿拉蕾。不少网友觉得这是给小女孩非常不好的示范,也会给一些心怀鬼胎的成年男子提供范例。

  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节目组翻来覆去烘托父女情,有意无意地放大相关细节。但在剪接下,失去了依托,显得过于饱满。比如,无论两人亲密无间的同吃同住,还是甜腻到能得糖尿病的表白,都营造了一种胜似情侣的热切。所谓过犹不及,过度渲染自然让人心理不适,备感别扭。有网友担心,这对电视前年幼的女童是错误示范,“不排除会有心怀鬼胎的成年男子,用模仿电视节目的方式,去接近女童达到什么目的,而孩子还以为这是自己的‘实习爸爸’毫无防备”。看似多虑,实则不无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董力和阿拉蕾的父女CP也引起了微博“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的关注,当有人称“3岁萝莉和23岁男子同吃同睡很暖心,我却只觉得担忧”时,先是微博“中警安徽”质疑:其实我就想问,你会让你的三岁女儿这么做吗?随即“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也发出疑问的符号。对于“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来说,他们看问题显然超越了综艺视角,而是上升到安全教育的高度。

  董力和阿拉蕾的“情侣”对话,已引发舆论涟漪,究竟如何审思其中的是与非,见仁见智,需要专家学者碰撞思想,也需要节目组和监管部门需求价值共识。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妨多倾听倾听质疑者的观点,从舆论场的弹性看,这一话题能够成为话题,就颇耐人寻味,中国人能够意识到这种CP不太妥当,也是一种进步。

  毕竟,无论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规范综艺节目的生态出发,都不是坏事。哪怕那些质疑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也胜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原因很简单,在女童频遭性侵的现实语境中,探讨父女CP的是与非,本身都有指向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到2015年,仅公开见诸报端的性侵儿童案件就达到1035起。

  据报道,为了防止未成年人遭性侵,德国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展了“性教育课”。孩子5岁时,幼儿园老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最初的启蒙教育,如告诉孩子各个身体部位的名称、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罗列坏人骗小孩的伎俩等。相关画册明确告诉孩子,有权利对任何人说“不,我不喜欢你亲近我”,或者大胆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不愿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在这方面明显落后,通过制造公共话题提醒全社会一同关注儿童保护,善莫大焉。

  众所周知,美国早就实行了电视分级制度,比如,有性、暴力和粗言的电视节目必须远离儿童。一说到分级,我们常常想到那些肮脏的东西不应该出现再荧屏上,其实,那些有失分寸的场景同样应该实行分级制。对儿童造成伤害或误导的不只是淫秽场面,不节制的亲热场景,过于肉麻的表达,也可能留下隐患。故此,未来在公共节目中那种CP是不是应该减少,乃至绝迹?

  不能把亲子节目看成岛国伦理片,也不能把父女CP当成茶后甜点,笑笑就过去了。任何面向公众的综艺节目,都需要在与规则触碰中找到基点,与公序良俗磨合中确定定位。不断试探和矫正,才能找到最适宜的价值坐标。从这个角度上看,父女CP引发热议,正是一场有着广泛社会意义的伦理启蒙。

责任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