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9日《羊城晚报》A06G版:基础教育四十载蹄疾步稳 高校创新双一流建设提速

20.07.2018  11:10

本版采写/羊城晚报记者 王倩 通讯员 麦尚文 李宇红

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2016年9月9日,第32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师生并发表重要讲话

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古训用来形容广东教育的发展十分贴切。

在经历了经济从“趟出血路”到领跑腾飞的拼搏后,广东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警醒地认识到,未来发展不能永远靠“三来一补”,南粤沃土更不能只会“筑巢引凤”。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东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补民生短板。教育的树人历程几多砥砺奋进,几多春华秋实。

从1980年到1995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从245.71亿元猛增至5440亿元。同期,广东教育也迎头赶上。1985年全省初中入学率仅52.56%,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广东青少年仅有小学文凭。创造奇迹是那个时代的广东标签,到了1996年,底子差基础薄的广东已率先在全国实现“两基”(基本完全“普九”、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两基”的实现,为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效率到公平,广东教育走出了和经济探索相似的路径。1993年,广东启动了中小学校等级评估,至今为人熟知的省一级、市一级学校由此而来,影响深远——一大批优秀学校脱颖而出,成长为地区教育发展的火车头,带动了教育强区、强县、强市的发展建设,推动广东向教育强省迈进。

而当时代变迁,思路转变,“帽子能戴就能摘”。2006年,广东取消了延续十多年的等级学校评估制度,开始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这标志着广东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在新思路的引领下,2016年7月,广东通过教育部评估,成为全国第六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

夯实基础,戮力前行。在基础教育的滋养下,广东高教也逐渐绽放出新的光彩。1999年,应教育部要求,广东高教开始了大众化之路。为了适应扩招的需求,并为未来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千禧之初,深圳广州相继开始建设大学城。1998年至2015年,广东高教毛入学率从8.1%增长到33%,一本院校录取率超过10%,高等教育规模化大众化建设初见成效。

当然,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本质永远不是数字可以表达。如何不让扩招因“充水”而“失血”?广东高校在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凭借“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精神,打出不少特色创新牌。其中有的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都应有一席之地——

2009年,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通过“猎头”公司选聘校长的高校,开国内先河。此后,南科大在教育改革方面进行的诸多尝试更为中国高教发展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2015年4月,早在国务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半年前,广东就已布局建设高水平大学,再次先行一步……

要与经济发展相匹配,这是广东教育一直坚持的目标。从无到有,从量到质,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广东教育四十年风雨兼程,蹄疾步稳。

不忘来路,不畏前程。正是有了过去的经验和积累,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广东才能打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全新目标。而在此期间,增量提质,将是广东教育长期不变的主题。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口述史

四十周年

深圳大学

改革实验式大学” 大胆开设“学生银行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深圳大学。深大创立之初,就在高校管理体制上锐意改革,率先在国内实施“毕业不包分配”制、学分选修制、双学位制、勤工俭学制,奖学金制度、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度,以及后勤部门社会化管理改革等,在全国备受瞩目。

贴着“改革”标签诞生,深大自创办之时就被定位为“改革实验式大学”。深大创校校长罗征启告诉记者,学校一开始就想办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包括饭堂服务、清洁卫生、保卫巡逻、秘书管理,几乎都有学生参加,甚至全部是学生。罗征启自己的秘书也由学生担任。

由罗征启一手创办的“学生银行”当时争议颇多。罗征启说,之前在清华大学看到,老师发工资从银行取钱,领了再存回去,过程麻烦。而其时,深大距离市区最近的银行路程较远,师生存取款十分不便。于是,罗征启大胆提出,办个银行怎么样?

学生银行”以市场需求的理由“先斩后奏”成立,而后获得中国人民银行的考察并通过。1985年2月,央行补发了金融许可证,“学生银行”法定名称为“深圳大学信用社”。

起初,“学生银行”只用来给老师发工资。后来,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给深大的拨款都直接拨到“学生银行”里。自此,深大的“学生银行”实现了校内流转,银行业务不断扩大,网点更由1个增至5个,遍布校区和宿舍区。在“学生银行”工作过的学生,也备受用人单位欢迎。

深大的管理创新不只在于“学生银行”,还有饭堂等。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深大当时至少需要8个饭堂,可他们3个饭堂就解决了。罗征启说,秘诀就是饭堂开的时间特别长,这样学生就餐时间就错开了。学生不用“抢饭”,食堂建设成本也下来了。

罗征启说,深大的这些创新探索的启示是,以人为本,从学生需求而非制度规定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一来任何问题都是可解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风云录

1981

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这是中国内地唯一由私人基金会持续资助的公立大学

1996

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0

深圳大学城创建,成为全国唯一由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创办、以培养全日制研究生为主的研究生院群,运作模式在全国属首创

2001

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从此广东高教具备向国内高校第一方阵进军的基础

2004

广州大学城迎来首批近4万名学生,老城区高校实现了办学空间和学科建设的“两个突围

2005

深圳市率先实施暂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这是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台的专项管理办法

2007

珠海市率先在全国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不仅在广东省是首例,在全国范围内也走在最前列

2009

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通过“猎头”公司选聘校长的高校,开国内先河2013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建成,全国人大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实施管辖,在珠海划出一块校园实施澳门特区法律,首创“一国两制”办学新模式

2015

广东布局建设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上较国家政策先行一步

资料参考:《敢为人先——改革开放广东一千个率先

扩容增效,广州大学城实现『两个突围』

2002年,广东经济已飞速发展,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15.3%,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偏小,与广东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不匹配。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2003年1月,广州大学城建设全面启动。

从2003年5月破土动工到2004年8月26日首批大学生入住,短短469天便完成了大学城一期工程230多万平方米校区建设,实现了“孤岛起新城”的翻天巨变。“广州大学城是全国大学城建设热潮中最后一个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广州大学城提升计划主要编制者、规划专家袁奇峰教授认为,广州大学城与广东经济发展的契合度,以及大学城本身的规划和达到的效果都是成功的。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教授 看来,大学城让广州老城区高校实现了“两个突围”:一是办学空间大幅拓展,实现了大学扩招的“硬突围”;二是学科建设的“软突围”,经济高速发展对理工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理工科对设备场地要求较高,过去施展不开,连实验室都不够用,大学城的建设恰使问题迎刃而解。

成果共享,基础教育发展不忘外来建设者

2003年9月,国务院提出要求,流入地政府要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在此形势下,2005年8月4日,《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明确了暂住人口子女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条件、申请程序、平等权益、管理职责和保障措施等。这是全国省市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台的专项管理办法,把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规范管理。

据2013-2014学年度统计,深圳全市73%以上的学位、公办学校55%以上的学位提供给了来深建设者子女。如今,深圳市基本解决了全国最大规模非本地户籍人口的义务教育问题。

2012年12月30日,广东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向社会公布,从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广东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吃水不忘挖井人”,数以千万计的外来务工者为广东经济发展贡献了青春和力量。在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时候,广东教育率先在全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服务产业,中职教育触底反弹『弯道超车』

2000年左右,广东的中等职业学校陷入低谷,很多学校几乎处于停办状态。进入21世纪后,广东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劳动者素质已跟不上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2007年春节前后,广东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紧缺,大量外省的技能型人才涌入。当年第三季度,全省劳动力缺口超过90万人次。同时,广东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

面对挑战,省委、省政府及时做出了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大决策,重新配置了教育资源,给予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撑。从此,广东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中等职业教育在几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至2011年年底,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包括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创建国家级示范校数量、中职毕业生就业率4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这是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广东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从2011年到2017年,广东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深改策

从“教育大省” 迈向“教育强省

根据广东教育“十三五”规划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全省教育强县(市、区)110个,覆盖率为92.4%。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0.9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95.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3.02%,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至此,全省教育发展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广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

然而,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广东不能满足于停留在体量上的“”,而将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普遍提质,让教育更“”。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景李虎表示,接下来,广东将在多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应对“二孩潮”、城镇化,保障学位供给,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新建、改扩建幼儿园,扩大公办资源,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通过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托管办学、优秀校长流动、优秀教师流动、教育信息化等措施和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未来,广东将建设各类校企合作平台,成立65个行业性或区域性的职教集团。从今年起,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中职、高职学生可以考本科、考研究生,努力创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在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同时,《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近日出台,力争到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高,8-10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专家谈

继续“先行先试

探索“高教特区”深圳高教“

十三五”规划提出推动形成有深圳特色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使深圳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专家夏泉认为,尽管深圳高教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然而也存在诸如整体规模偏小,人才培养层次不够高,高教与城市深度融合程度不足,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夏泉建议,以深圳经济特区为试点,以立法为保障,通过特区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建议通过“特区立法权”制定高教法规,探索设立“高教特区”。

他认为,“高教特区”的探索设立,有望克服深圳高教发展的障碍,从制度层面打开高教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中国高等教育创新探路,并为其他地区高校的治理体系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同时,对于有着“一国两制”创新意义的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夏泉也建议,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设立“横琴高教特区”,制定颁发“横琴高教特区法”,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合作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报道链接: http://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18-07/19/content_113733.htm#article

作者/通讯员:王倩 李宇红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