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学者为中国在“二战”中发挥作用辩护

07.08.2015  15:35

  中新网广州8月6日电 (记者 索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4年确定每年的9月3日为“抗战胜利日”,庆祝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2015年又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日。路茜文7月30日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发出的文章,向读者呈现了牛津大学学者拉纳·米特教授为中国在“二战”中发挥作用的辩护观点。

  据深圳市中资海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介绍,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所著的《中国,被遗忘的盟友》,由新世界出版社联合该公司出版了中文版,这是少数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外文图书中的一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鲜少听闻的观点: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赢得“二战”胜利的重要盟友,这一点不应该被遗忘。

  路茜文在文章中说:中国政府已经宣布,9月3日当天会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公众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个日子,他们为了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购买了许多有关这场战争的书籍。《中国,被遗忘的盟友》首先于2013年在国外出版,随后于2014年8月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一经出版就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也激起了广大读者对了解中国在“二战”期间是如何为自由而战的兴趣。

  文章称,多年来,中国和其他国家似乎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西方是如何看待中国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拉纳·米特教授的就像是一个适时的提醒,自它于2013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引起了西方评论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我最常听到的回答大致是:‘我从来都不知道中国在“二战”期间遭受了多少苦难,也不知道中国为“二战”胜利做出了如此重要的贡献,’”现代中国政治与历史学教授拉纳·米特在一次邮件采访中这样回答《环球时报》。

  “在英国,人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甚少,所以我很惊讶(它会受到这么多关注),也很高兴这本书能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拉纳写道。

  与“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上的战斗不同,西方人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了解甚少,而这或许也导致了西方世界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艰苦战斗一无所知。然而,根据拉纳的描述,真正让中西方学者在这段历史的理解和交流上出现障碍的时间是冷战时期,也就是1947~1991年。

  “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被冷战创造出来的黑洞淹没了。在那段时间里,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树立起了厚厚的隔墙,东西方学者们无法面对面地交流各自的观点,中国的历史资料更无法传递到西方学者手上。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在“二战”期间伤亡人数超过了3500万,几近“二战”总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并有将近1亿中国人家园破碎,成为难民,流离失所。直到今日,西方国家才逐渐了解中国人在那场战争中所蒙受的苦难。

  拉纳说:“即便是现在,市面上仍然少有图书关注这个话题。

  自“二战”结束后,日本战后的顽固态度以及对抗日战争不屑一顾的言语引起了世界各地的争论,也让世界对这场战争误解越来越深。

  不管怎样,真相是不会被掩埋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探索这个主题,并研究了这段时间的历史资料。中国也解密了一系列的文件,让全世界得以了解事情的原始真相。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TheSecondWorldWar)一书中,作者安东尼·比弗(AntonyBeevor)就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列为了全面战争中重要部分。拉纳也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揭示了这一点,他将在BBC历史频道呈现一部关于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记录片。

  文章还说,除去像冷战这样的原因,其他国家了解这段历史真相的最大阻碍还是亚洲。尽管很多国家在“二战”期间都曾遭受过日本的侵犯,但它们对自己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定位并没有达成一致。

  “每一个欧洲人都认为德国纳粹是巨大的威胁,欲除之而后快,但亚洲却没能达成统一意见。”拉纳说:“日本在中国大陆、韩国的声誉非常低,它战时的所作所为导致了这一必然的结果。而在中国台湾、缅甸和印度,关于日本的评价却含糊不清,甚至非常友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