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牛鼻子”

07.05.2017  12:52

培育创新意识 焕发创新活力

牵住提升科技创新质量的“牛鼻子

张强  

  科技创新是以现有科学知识为基础,创造出新认识、新方法、新技术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等,并能获得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行为。它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科技创新能力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国际博弈的硬功夫。

  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已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实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环节。科技创新工作已摆到了我国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这迫切需要在科技创新已具有一定广度和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深度和质量。

   提升质量和效益是当前科技创新的关键  

  我国当前正在掀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逐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正逐步高涨,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再加之我国具有全球独一无二的科技队伍。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的广度和规模已经是空前的,在国际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断攀升,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也逐渐迈入了全球的前列。

  然而,我国科技创新也正面临诸如缺乏顶尖的科技专家、缺乏引领全球的创新产品、缺乏先进的科研机制运行环境、缺乏鼓励创新和弘扬创新的文化氛围等一系列问题。有国际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凤毛麟角,在国际顶尖刊物发表的论文普遍偏少,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连续三年位居28名,远远落后于美国和德国等科技强国。特别是科技应用程度排名在50至81名之间,大大拉低了我国整体竞争力。我国总体上还只能是个科技创新大国,远不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创新强国。要实现这一重要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的因素是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的“牛鼻子  

  那么,什么在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呢?事实上,科技创新工作与任何事物一样,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对其起决定作用的无外乎我们常说的“”“”“”三大因素。

  应该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近些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科研条件都已明显改善,我国科研项目的经费支持强度及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实验条件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与发达国家看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和“”的因素已经不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而“”的因素现正越来越成为关键问题。对于以智力活动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而言,“”的作用尤为突出,是影响到“”和“”因素能否发挥出效益的先决条件。就“”的因素来看,我国有比较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而且每年还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作为科技队伍的生力军。然而,科技队伍的规模优势只是科技创新的潜在资源。只有当科技人员有了主动创新意识,焕发出创新活力,才能将科技队伍资源优势转化成科技创新的动力,从本质上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

   培育主动创新意识是开启科技人员创新能动性的“金钥匙  

  科技创新意识是指科技人员根据社会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创造新观念、新知识、新方法或新产品的动机,它是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科技人员只有具备了主动创新意识,才敢去想前人没想过的科学设想,才敢去突破前人不曾突破过的科学问题。

  就科技人员创新意识所处的状态而言,可以分为被动型创新、责任型创新、激励型创新、自觉型创新和文化型创新五种意识状态。被动型创新意识是在上级、老师或单位施加的外力或压力强迫下产生的创新动机,它是创新意识的最初级阶段。责任型创新意识是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产生的创新动机,主要出于对工作的责任感,但也缺乏内生动力,仍属于创新意识比较初级的阶段。激励型创新意识是基于人的自身需求,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和刺激出的创新动机,虽已有了一定的内生动力,但还缺乏持久性,需要间隔性的不断刺激,属于创新意识的半自觉阶段。自觉型创新意识是为了获得成长的快乐和事业的成就感而自发产生的创新动机,已形成了创新的精神,有了创新的内生动力,属于创新意识的高级阶段。文化型创新意识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自觉产生的创新动机,不仅自己有创新的内生动力,还有带动和影响周周人创新的意愿,创新已经成了理想和习惯,这是创新意识的最成熟阶段。

  创新意识越成熟、越积极、越主动,创新的质量和效益就越高。创新意识的这五个阶段是可以逐级发展的,在合适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下可以逐渐由被动型创新意识向主动型创新意识转化。目前我国科技队伍的创新意识还主要分布在前三个阶段,能进入后两个阶段的人员数量很少。这也是我国与科技强国的主要差距。正因为如此,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本高、效率低,较难取得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也制约了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积极推动由被动创新意识向主动创新意识转变  

  鉴于科技人员的主动创新意识已成为提升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所在,我国应该积极推动科技人员由被动创新意识向主动创新意识转变,逐渐减少创新意识沉淀在比较初级阶段的科技队伍比重,壮大创新意识比较成熟的科技队伍。然而,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大胆破除束缚科技创新意识的枷锁,通过打造能够培养创新兴趣的教育体系,出台能够激发创新意识的政策,制定符合创新意识成长规律的制度,建立具有创新活力的科研运行机制,营造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来唤起科技人员的主动创新意识。

  具体而言,应该创造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环境,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得以孕育;使科技人员不再是为生存而创新,让创新意识的“幼苗”在“沃土”中生根发芽。给科技人员以尊严和荣誉,树立创新的自信。只有让科技人员有了激情、动力、自信和担当,科技创新才会充满活力,才会实现由科技创新大国向科技创新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作者系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