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大瑶山里的“钢轨医者”

02.02.2016  23:23

  中新网广州2月2日电 题:大瑶山里的“钢轨医者

  作者 来树亮 蒋依君

  29日,气温骤降,大瑶山隧道北头,寒风瑟瑟,白雪皑皑。一群身着橘黄色工作服的探伤作业人员成为雨雾中移动的风景线。

  他们是广铁集团广州工务段坪石探伤工区的作业人员,这是一支平均年龄约51岁的“老字号”队伍,常年为集团管内最长的大瑶山隧道内的钢轨“精准把脉”,守护着京广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今天的作业项目是大瑶山隧道内钢轨探伤,作业里程上行1972公里800米至1980公里。由于是加强周期作业,记得把通用仪带上,春运列车多,大家要多注意安全!”早上7时30分,工长陈安强在工作布置会上向作业人员介绍当天作业项点。

  春运期间列车开行密度大,钢轨承受的“压力”随之增加,又加上遭遇“极寒”天气,钢轨发生折损的概率也陡然升高。

  为此,该段专门发布了防寒工作预警,要求对鱼鳞伤集中地段、伤损多发密集地段、长大桥隧地段,合理安排探伤周期,发现疑似伤损处所,使用校对探头或通用仪进行校核。

  “我们的探伤周期一般是一个月2次,考虑到寒潮天气,我们要加密探伤频次,所以特地安排了这次作业,不然心里也不踏实啊!”陈工长介绍说。

  大瑶山隧道北风凛冽,气温在零下一度左右。8时40分,迎着刺骨的寒风,陈工长一行12人开始上道作业。隧道内,在作业灯的照明下,他们两手紧握着探伤仪,双目凝视着显示屏,一步一个脚印,走完7.2公里的路程。

  “为加大钢轨防断检查力度,我们车间每天安排8个作业组在线上进行探伤作业,确保管内线路设备检查‘零漏点’‘全覆盖’。”韶关东探伤车间负责人说。

  钢轨探伤作业对仪器推行速度是有严格要求的,行走的太快,容易忽视钢轨损伤处所,造成漏检。太慢的话,就有可能完不成任务。

  当行至里程1975公里050米时,陈工长特意放缓速度,来回推行,两只眼睛紧紧盯着路轨仪上显示频的出波情况,因为这段是探伤车的判伤地段。当遇到“非正常”的连续出波时,老陈蹲下身子,拿着手电筒在钢轨的两侧进行“切脉问诊”。在遇到道岔时,还专门用通用仪进行正反探,不敢有丁点儿的侥幸。一边检查,一边不时还在专用的记录簿上登记,并标上特殊记号。

  下午1点钟,作业终于圆满完成,陈工长一行开始徒步走出洞口。7公里的线路他们足足走了四个多小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