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别报道①丨东莞教师的十年援疆路

07.09.2020  13:41

2018年8月,当再次踏上教育援疆征程时,东莞支教教师江对大漠边疆孩子们的“牵挂”总算落了地。“我很想念这群孩子,我又回来了。”这并非江波首次支教,2011年,他便主动报名东莞支教团,在新疆喀什地区的三师中学任教。

近十年的光阴荏苒,教育扶贫路上,江波不曾停歇。千年古城的喀什风景壮丽、清澈如水的学生求知若渴,江波为三师中学带去了优质课程,推进了薄弱学校发展,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再次踏上援疆之路

第一次踏上那片土地,就发现那里的人们纯朴热情,那里的孩子渴望求知。”2011年1月,江波作为东莞市第六批援疆干部,前往新疆喀什地区支教。他所任教的中学叫做三师中学。为推动教育向内涵发展,除正常上课,江波还负责谋划学校五年整体发展规划、全面整合校园文化、创建特色项目。校训、教育理念、特色项目、发展规划……通过一年的努力,三师中学整体发展规划成形并得到落实,到2018年,该校已经发展成南疆四地州最好的学校,成为三师一块闪亮的品牌。

也就是那一年,江波再次踏上了援疆之路。促使他背上行囊的原因有二。“教育是慢的艺术。2011年,我对三师中学的整体发展做了五年规划,我想再去看看这些规划落实得如何;2011年支教期间,我带过两个班级,这些孩子与我还一直保持联系,他们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隔多年,我想再见见他们,亲眼看看他们的成长。”江波说道。

教育质量得到提升

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江波又埋头扎进三师教育的发展规划中。2019年,他利用周末,带领在师一中支教的14名广东老师,到多所边境学校送学,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组织集体备课。他还着力在一中和二中推动国语教育。在两校开办3个维族教师国语培训班,每周10节课,在纯民族班每周加开1到5节国语培训课,在二中学生中设置国语监督岗,由民族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担任,戴红袖标,全天候监督师生讲国语。

2019年底,江波被调任至三师二中工作,接手时,该校民族学生占60%,学生成绩较差,本科入围率不到10%。为此,他在高三年级引入目标管理,高一、高二用离均率差评价教学,同时大力发展体育、艺术等特色教育项目,强调教师培训,加强学生管理。好消息传来,今年高考录取中,该校985本科高校1人,211本科高校以上21人,一本院校82人,首次有考生突破600分,首次有特长生考入北体大,且一次录取3人。送一个民族学生进高校,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家庭脱贫就有了希望。后来,江波又将大部分支教教师安排在高一、高二较差的民族班,期末统考与本校教师相比,离均率差值为+23.8,让当地老师看到了广东支教教师敬业、优秀的一面。

以心换心一家亲

桃李芬芳,尽显教育初心;援疆十年,谁言心酸苦楚。“支教过程,并非一如既往美好。”江波回忆,由于三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空气十分干燥,致使包括他在内的支教老师皮肤常有皲裂感,容易流鼻血。与此同时,大部分支教老师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背井离乡,寂寞孤独,各种因素叠加,有时内心十分痛苦。“去年我的孩子高考,父亲卧病在床,母亲又摔断了胯关节。”无法时刻陪伴照顾家人,令江波十分内疚和自责。

除此之外,两地教育理念差异,初期的难以推进,也一度让江波感到苦恼。“最初,当地部分老师认为支教老师支教时间短,一些人不过镀镀金、散散心,并不会真心为边疆教育下功夫,兼之忠言逆耳,取得对方的信任有一定难度。”江波感慨道,“但久而久之,当地教师也切切实实看到东莞教师的付出。东莞老师不爱说大话,很务实,不断地与之交流,以心换心,以真情换真情,时间一长,双方都在改变;而且我们强调从学生入手,从课堂入手,从教学成绩入手,用行动证明,让事实说话,两地最终实现一家亲”。

东莞的支教团队有情怀、够真诚、很务实。”江波用三个关键词评价东莞支教团,“我们教师团队教育大家讲情怀,讲奉献,讲担当,教育大家政治上跟党走,经济上不伸手,生活上不出丑。10年来,东莞支教团队仍保持着零责任事故”。今年2月,江波再次申请援疆,至2021年7月结束。十年援疆路,江波作为三师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他说,三师教育近十年的发展,东莞教育的助力功不可没。

全媒体记者 张理萌/文

受访者供图

全媒体编辑 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