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两千整改通知没管住汽修乱象

14.07.2014  19:05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易东 文/图

  本报“汽修乱象”报道话题在市民中间持续发酵,数据显示,本市有接近300万汽车保有量,每年维修量至少600万次以上 ,汽修产业非常庞大。作为主管部门的市交委和市市场监管委在监管执法过程中应该如何作为?

  据记者昨日了解,市交委执法支队上半年已对汽修行业发出了2195份整改通知书,2013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委查处假冒伪劣汽车配件案已达117宗。但是,汽修业乱象还是屡打不绝。

  法规严重滞后

  对维修店约束力不强

  昨日,记者来到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采访,该支队指挥科负责人无奈地说,“法规严重滞后于监管需要,约束力不够、处罚力度不强。

  他介绍,目前,对机动车维修行业执法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7号,2005年8月1起施行),在规定中,除对未取得机动车维修经营许可或使用无效、伪造、变造机动车经营许可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等严重违法有明确罚则(处3万元罚款)外,针对市民投诉最多的问题,比如未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维修、未按照规定执行机动车维修质量保证期制度、只收费不维修或者虚列维修作业项目、未在经营场所公布收费项目、工时定额和工时单价等违法行为,法规仅赋予执法部门要求经营者责令限期整改、限期内整改不合格,予以行业内通报的权限。

  根据此规,今年上半年,执法支队对机动车维修企业开具了2195宗此类责令整改通知书,并将有关情况通报行业管理部门,但执法监管效果不明显,违规经营者对此不以为然。除此之外,该支队今年上半年还查处机动车维修违法案件621宗。其中,未取得机动车经营许可,从事机动车维修经营案件526宗,其他一般违法案件95宗。

  鉴于对市民反映的突出问题,交通执法部门连案都不能立的情况,市交通执法支队呼吁,结合当前形势,需主管部门完善法规,从法律法规角度加大处罚力度。

  取证难

  洗车店也打维修擦边球

  执法必须证据确凿,但是现实中往往存在执法部门取证难的问题,市交通行政执法支队有关人士称,“对未取得经营许可经营者处罚调查取证难度大。

  这位执法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许多车主投诉的违规经营者大部分是汽车美容店,此类经营者只需办理有关工商许可即可营业,不需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办理许可手续,但是此类经营者在进行汽车美容的同时,时常根据客户要求做些维修保养,收费基本是双方协商而定,不了解汽车维修行情的客户经常上当受骗。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支队根据群众投诉查处了此类案件386宗,但是在调查取证时困难重重。“市民投诉一般都是事后投诉,当执法人员到达被投诉的经营场所时,基本查看不到有维修业务开展。询问经营者,经营者不承认做过汽修业务,仅是按照工商许可从事汽车美容业务,因此,每次调查取证需找到投诉人到场与经营者对质,并且还极易引发很多纠纷。另外,还有部分投诉人不愿配合调查取证,以致无法对违规经营者进行处罚。同时,执法的强制措施有限,即使违规经营者承认违规经营,签收违法通知书后,也不来接受处罚,交罚款。

  市市场监管委执法人员告诉记者,是否假冒伪劣或者是否原厂配件,肉眼很难辨别,是否假冒需要生产厂家来举证指认,同时,对于该行业的一些违法行为,外人和市民很难知晓,也无法举证,需要行业内部人举报,这就会造成取证难。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3日-12日,该委三级执法力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违法专项行动,检查市场主体1542家,组织联合行动24次,查扣违法产品29795件,立案办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违法案件36宗。据统计,2013年以来,该委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汽车配件案件117宗,罚没款23.87万元。

  市场定价水分大

  缺乏法规查处难

  “雨刮片在4S店最少上百,到汽配市场最多80元。4S店和汽配市场的配件质量一样,但价格相差很大。4S店基本上把价格垄断了,但是我们还没找到查处切入口。”市市场监管委有关方面负责人说,“如果我们说他们价格垄断,他们就会说有明码标价。

  面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窘境,这位负责人感叹道,维修行业专业工种多,专用设备复杂,维修项目和作业深度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在维修收费方面伸缩性很大。

  “明知道这当中可能有价格联盟和价格垄断,但我们不能立案查处。因为价格垄断案须要有省级物价部门的认定。如果深圳市人大出个价格管理规定,我们市场监管就可以依法查处了。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价格体系分为3种。一是政府定价,如汽油价等。二是政府指导价,如市民中心停车场的收费价格等。三是市场价,如汽修行业定价等。根据有关价格法规,对实行市场价的行业只需明码标价即可。

  部门吐槽

  “小马拉大车”致行业监管难

  记者了解到,市交委监管维修行业的部门只有一个维修管理科。这个科有4个公务员、1个事业编职员和一个临工。这6个人要负责特区内1000多家持证汽修厂的具体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全市3288家汽修厂的政策制定等工作。

  “每年进进出出的企业要做行业许可,许可审批时,每一家企业必须2个公务员跑,做现场检查。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安全工作是我们最重视的,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会放在安全生产上。

  “我们每年都会对维修企业做维修质量考核,依靠行业协会和专家对企业的维修质量进行考核检查。”该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该科除了要做好上述工作外,还要负责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汽车尾气治理、维修质量投诉纠纷处理等多项工作。去年该科受理维修质量投诉33单,今年上半年受理12单,已全部成功调解处理。记者注意到,按照消委会发布的有关汽修投诉数据,投诉量约占我市整个汽车维修量万分之三。

  交管部门回应

  5项措施规范维修市场

  严把“入门关”,杜绝不符合条件的汽车维修企业进入市场,对年审不合条件企业给予降级或取缔。

  实行维修检验一条龙,加强质量管理完善汽车修理档案,进出厂维修车辆都有详细技术数据和标准。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维修人员的素质。

  开展汽车维修各工种技术大比武,确定各道工序工时。

  继续开展严管严查,对发现问题企业坚决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