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婧如
深圳的创新发展,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主流媒体的关注。昨日,《人民日报》第六版刊发了《“四华一启”托起深圳创新发展》的文章,剖析了华为、华大基因、华强集团、华侨城和光启的创新发展,大篇幅解析了根植于深圳企业中的创新基因。
文章指出,深圳近年来一直坚持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这一宏伟目标,把深圳推向发展新阶段。文章认为,作为一座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深圳的创新发展,由众多一流企业托起。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崛起,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体现深圳的创新特质。
华为:国际创新的引领者
有很多人好奇,华为是如何从1987年注册资本2.1万元的小公司,变成2014年销售收入2881.97亿元的全球名企。文章将华为定义为“国际创新的引领者”。“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是这样看待创新在华为发展中的意义。
目前,华为累计申请中国专利48719件,其他国家专利23917件,共获得专利授权38825件。近十年来,华为研发投入共1900亿元人民币。
在华为人看来,颠覆式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华为不但拥有自己的“华为大学”,还花了近10亿美元顾问费用,从全球的顶级顾问公司获取行业发展资讯,让员工更快地成长。“我在华为半年参加的培训比在以前的公司2年加起来还多得多。”刚跳槽来华为的新人陈凯刚对《人民日报》的记者如此感叹。
文章分析,华为善于培养人,也善于用人,将世界的人才都“收入囊中”。为了实现全球比较优势下资源最佳配置,华为在全球设立16个研究所,28个联合创新中心。同时,华为通过员工持股计划,与员工分享公司创新成长的红利。
华大基因:源头创新的耕耘者
文章将华大基因定义为“源头创新的耕耘者”。盐田的一个老旧鞋厂,是如今这个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与分析中心的总部。目前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半数以上,累计在《自然》《科学》等发表文章120篇,入选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其科学家王俊曾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全球科学界十大人物。而华大基因推出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让孕妇通过抽血就能检测宝宝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
华大基因战略规划委员会主任朱岩梅对《人民日报》表示,自己理解的创新有三种:渐进式创新、颠覆式创新、根本性创新。她认为,华大基因做的是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看似容易,却是最难的。
2006年,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仪问世,使测序成本大幅降低的同时,还百倍提升了测序效率。华大基因意识到,基因测序大规模商业化时机已成熟,便开始探索“为科研机构、制药公司、育种公司等提供测序和信息分析服务”的商业模式。
文章认为,基因科学前景无限,应用领域涉及农业、医药、环境保护、工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尚未完全被开掘的“超级金矿”。而规模大、成本低,生物技术信息集成,构建全球生物技术的综合大平台,是华大基因的核心竞争力。
华强集团:跨界创新的先行者
近年,风靡全国的“熊出没”系列动画片以及电影,屡破国产动画票房纪录,让华强集团这家与深圳经济特区同岁的老牌企业备受瞩目。文章认为,华强集团是“跨界创新的先行者”。
深圳华强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梁光伟透露,最早企业涉足的是系统集成业务,随着时代发展,逼得企业必须转型。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华强集团以自己的技术产品,开始转型突围。2000年,第二届高交会,华强展示了7款产品。同年,其全球首创的环幕4D影院产品,拿到了美国和委内瑞拉客户的订单。这款产品目前已经输出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畅销的放映设备,需要更多内容产品的支撑,华强集团也开始考虑内容生产。这让华强集团的“文化+科技”的探索,雏形初显。
依托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化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令华强遇到了行业发展的春天。华强集团顺势从做特种电影软硬件系统,转型到特种电影内容生产,再到做动漫和电影的后期制作,现在每年出口特种影片超过20部。以“熊出没”系列为代表的原创动漫在央视累计播出分钟数全国第一,还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入迪斯尼、尼克频道(Nickelodeon)等国际主流媒体,累计出口15万分钟。
文章分析,顺势而为,成为华强多次创新转型的核心特质,也是诸多深圳企业面对时代、抢抓市场的发展理念。
华侨城:城市创新的梦想家
华侨城打造的东部华侨城、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民俗村、欢乐谷等,如今已成为深圳旅游的地标,成为深圳市民日常休闲的公共空间,以及彰显深圳生活品质的“示范生”。文章称华侨城集团是“城市创新的梦想家”。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田,深圳要建成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追求的不仅有技术革新、经济发展,还有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
文章分析,华侨城赢利模式都来自于创新性、差异性的系列产品,并形成了多种产品形态的组合拳。如以锦绣中华为代表的第一代静态微缩景观型主题公园,以欢乐谷为代表的第二代互动游乐型连锁主题公园,以东部华侨城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再到以欢乐海岸为代表的最新一代都市娱乐目的地。文章指出,华侨城开创的“体验经济”,正从深圳走出,向全国辐射。
光启:本土创新的未来派
从一个5人的小团队,发展成拥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子公司、近700名员工的企业,光启仅用了5年时间。文章将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定义为“本土创新的未来派”。
2009年,光启创始人刘若鹏率团队利用超材料研制出“隐身衣”,标志着超材料首次具备了工程化应用的可能性。该成果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轰动了全世界,也点燃了这位“深二代”的创业梦。2010年,刘若鹏和团队成员拒绝了来自美国顶级科研机构的邀请,回国发展属于中国的超材料产业。
创业之初,建不起实验室,刘若鹏找到了一栋尚未竣工大楼的地下车库;买不起实验设备,他就租用别人淘汰的机器;没有资金,他跑遍珠三角的城市向政府和企业寻求“赞助”。文章称,现在来看,刘若鹏和他的小伙伴们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创客”。
深圳对创新展示出不遗余力的支持,当时的深圳市科协和科工贸信委,专门为刘若鹏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评审会,为光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中国,只有深圳会出现光启这样的企业。”刘若鹏说。
5年来,光启在超材料领域的专利总量已突破2800件,占该领域近10年申请总量的86%,使中国在超材料领域全球竞争中拥有了绝对优势。
文章结尾表示,今年3月10日早上深圳“创客之城”巨幅广告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时,彰显了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这是出现更多刘若鹏的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