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报:实施教师流动 促进教育公平

18.08.2014  10:31
实现校长、教师有序且有效地进行校际流动,对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对消弭教育不公,显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无疑,如果这个政策真的得到落实,真的实现了校长、教师有序且有效地进行校际流动,对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对消弭教育不公,显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近期,一则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珠海市教育局发布了由市委教育工委和市教育局联合制定的《珠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试行)》,将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每年督学责任区专项检查,要求各区教育局根据要求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实施细则。“校级领导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也就是6年的原则上应交流、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9年及以上的必须交流。

无独有偶,近日据《燕赵都市报》报道,针对不同学校间教学质量失衡问题,河北省今后亦将强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老师和校长的交流任职: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最长不超过9年。从2017年起,校长、教师要想评优、参评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等,必须具备异校交流工作经历。这说明,教师交流已是一普遍性的潮流。

为什么各地不约而同地都要推行教师校际交流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校际间的不平衡现象。在我国,即使是中学或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是分等级的,老百姓简洁地称之为重点学校、普通学校,同是重点学校,还分全国重点、省重点、市重点,不同等级的学校之间,层次分明,对教育资源的占有和教学条件都有差距。如珠海,同是重点高中,一中、斗门一中、二中及实验中学,市民都知道排名先后,初中、小学亦然。而中国的家长,普遍爱子女心切,望子女成才心切,加之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激烈竞争,导致不少人想方设法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为此,高价买学区房的有之,交各类赞助费的有之,托人走关系的有之,行贿的也有之,而无钱无权无势的人往往望名校大门兴叹,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

教育不公平是起点意义上的不公平,破坏了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减少了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不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为逐步将这种教育不公平降至最低,近几年,珠海市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小学、初中坚持就近入学,高中招生逐年扩大指标生份额、取消择校生等,有力地遏制了学生不顾一切追逐名校的趋势,各校间,尤其是各小学间、各初中间的生源质量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然而,了解教育常识的市民都知道,决定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除了学校校园、教学设施等硬件之外,生源质量、教师素质是最关键的,教师质量又是决定性的。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所谓的“名校”,往往垄断着优质教师资源,这也正是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重要因素,而所谓薄弱学校就薄弱在教师水平上,所以,没有学校间教师质量的平衡,学校间生源的平衡是瘸腿的,学校间的平衡更是不可能的。

珠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试行)》就是针对这种状况开出的一剂药方。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珠海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指导意见(试行)》的出台就是希望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力争3到5年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逐步实现区域内师资资源均衡化;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无疑,如果这个政策真的得到落实,真的实现了校长、教师有序且有效地进行校际流动,对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对消弭教育不公,显然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出台的这个政策也有不足,一是交流的范围限同一行政区(功能区),未涉及到跨区之间的交流,如香洲和斗门之间,这样一来,我市最严重的东部主城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衡就暂时无解;二是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未涉及高中和职高,如一中和二中之间,这样一来,我市最严重的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之间的教育不平衡,一中一骑绝尘的局面也暂时无解。当然,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我们可以期望以后进一步推出新的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直到最终取消重点学校、示范校制度,在设施、生源、教师上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彻底给市民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