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寻沉默的道钉4:特定族裔歧视华人自此妻离子散

19.05.2014  20:46

太平洋铁路修成13年后 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

特定族裔歧视 华人自此妻离子散

美百个华人组织促美国国会2012年通过“表达遗憾”决议案

华工在雪地中修路。加州铁路博物馆供图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禁止“被矿井雇佣的有技能或无技能的华人劳工们”在10年之内进入美国。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项以一个特定族裔为目标的歧视性法案,其出台时间距以华工为主体的筑路大军修成太平洋大铁路之年仅相隔13年。

        《排华法案》的出台给歧视、迫害在美华人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这让他们自此过上担惊受怕和妻离子散的生活。为了赴美与家人团聚,华人劳工的子女不得不抛弃祖姓,冠上别家的姓氏(如从商者入境是合法的),成为他们的“契纸儿子”(paper  son);而也有的人自此与家人永远分离。

        2012年6月19日,美国联邦华裔众议员赵美心宣布,国会众议院通过了对130年前由其制定的排华法案表达遗憾的决议案,这一事件对华人争取平等和公平的权益而言,具有重大象征意义。

        “许多华人至今仍缺乏安全感,所以这只是我们工作的开始。”4月26日,洛杉矶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华裔历史学家郑舒兰对南方日报记者透露,赵美心还牵头在加州玫瑰岗公墓建华人纪念碑,“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华人的贡献。

        铁路公司“巨头”作证

        仍无法阻止排华法案出台

        1869年5月10日,在以华人为主体的筑路大军的艰辛劳作下,美国太平洋大铁路顺利竣工。四年后,经济危机从欧洲蔓延至北美。而铁路修成后留在美国打拼的华工,刺激着失业白人敏感的神经。在美国政客和种族歧视组织的煽风点火之下,排华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吃苦耐劳的华人成为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替罪羊。

        1876年7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成立了一个联合委员会,调查华人移民在美国入境的程度及影响。委员会通过听取多名证人关于华人移民的意见,汇集成一份调查中国人入境问题联合特别委员会报告书。

        这份报告书的整体基调充满了对华工的歧视和偏见,但仍有一些代表发出理性的声音。其中,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四巨头”之一、负责招揽华工的克罗克的证词指出了华工对铁路完工作出的杰出贡献。

        他说,“我认为华人劳工来到我们中间,对于我们国家的物资利益是大有好处的。华人劳工对白人工人的影响是有益无损的。它只能形成一种提高,而不是降低白人劳工利益的趋势。”他举例,在开始使用华人劳工的时候,铁路已经雇佣大约800名白人劳工。但是使用华人劳工后,他们所用的白人劳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然而,这些有力的证词,并没能阻止排华法案的提出。

        1882年,加州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向参议院提交了中止华工赴美的提案,随后参院展开了8天的辩论。主张排华的议员们以诸如“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华人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等借口攻击华人。最终,他们获得了国会多数票的支持。

        1882年5月6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排华法案》,此后由时任总统切斯特·阿瑟签署成为法律。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一个特定族裔为目标的歧视性法案的出台。

        华人被迫放弃祖姓

        成为“契纸儿子

        《排华法案》的出台,禁止“被矿井雇佣的有技能或无技能的华人劳工们”在10年之内进入美国,这导致华人移民到美国的条件变得十分苛刻,令想来美找寻工作机会和想与家人团聚的华人极其被动。

        不仅如此,法案同样影响到已在美国定居的华人。法案规定:自此法案生效日期起,任何州法院或联邦法院不得给予华人美国公民身份。只能以“外国人”的身份留居美国的华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还被剥夺了平等的受教育和工作机会,只能靠经营洗衣店、餐馆等服务业。

        法案给歧视、迫害在美华人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全国的报纸肆无忌惮地谴责华人,反华的恶性事件更是骇人听闻:1885年,在怀俄明州的石泉煤矿,150名白人矿工公然闯入唐人街开枪,杀害28名华人。

        随着时间推移,《排华法案》还不断调整,对华人入境的要求越来越严苛。1892年的《吉尔里法案》将《排华法案》的有效性延长了10年。1902年,该法案再次被无限期延长。

        为了生存或团聚,一些华人往往放弃祖姓,以“契纸儿子”(指冒充他人儿子身份赴美的华人男子)身份进入美国。

        祖籍台山的美国同源会洛杉矶分会会长梅宇元自我介绍时说:“我家的本姓是黄。曾祖父是铁路华工,《排华法案》出台后,因为是劳工家庭,处境岌岌可危。当时,‘梅’(Moy)姓在美国从商的较多,比较安全,我也成为了梅家人的‘契纸儿子’。”不过,为了让后人记住祖先的姓氏,梅宇元及他的子女均保留着"Wong"(黄)作为中间名。

        出生于广东省中山赤水坑村的莫景胜,也是顶着别人的姓氏来到美国的。“我的祖父于1885年来美国修建铁路,他是我们家族中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人。我自己则是在1937年以郑家人的‘契纸儿子’身份来到美国,但我一直记得自己的祖姓。后来,我也曾带子女和孙儿们回国,让他们了解我童年生长的环境,并把祖先的文化传给莫家的下一代。

        直到1943年,《排华法案》才被废止。

        即便如此,美洲同源总会前会长郭民生却认为,华人的地位和生活状态背后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教育和就业上都无法获得平等的机会,骚扰、侵犯、歧视的行为依然存在。”华人深刻感受到,他们要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就要让国会为该法案道歉。

        “让一个人道歉本来就不容易,何况是国会?”郭民生说,直到2009年,在时任加州众议员方文忠的推动下,加州政府先正式就《排华法案》表示道歉。华人们看到希望。美洲同源会决定,要联合各华人社团和各界人士,推动国会道歉。

        百个华人组织行动起来

        促使“表遗”决议案通过

        郭民生他们抵达华盛顿后,发现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美华协会、百人会等100多个华人团体都在热衷于做同一件事情。他们找到了华裔议员赵美心,“祖籍广东的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要推进这个事情,因为这对中国和在美华人而言,都非常重要。’”郭民生说。

        不仅如此,这次行动也得到了各界友人的热心帮助。一位犹太裔律师马丁·格尔德(Martin  B.  Gold)出于义愤,放弃了100多万美元的律师顾问费,义务加入到这次行动中。

        曾是美国国会法律顾问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大量搜集证据,帮助确定议案内容,并指导游说两党的参众议员。后来,他还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497页的书,书名为《被限制的公民》(Forbidden  Citizens)。

        “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在国会参众议员中间争取到了多方支持。这次国会决议案,在美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地火速通过。”郭民生说。

        不过,这对于一个错误的法律而言,这个遗憾的表达得太迟了。2012年距离这一法律生效已有130年。

        “我们仍将此认为是巨大的进步,国会有勇气承认了这个错误,”在郑舒兰看来,这也只是一个开始,“有人认为,应当‘道歉’而不是‘遗憾’。但在我们看来,当务之急是应该借此进行教育,让人们正视历史,正视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和今天所作的贡献。

        她还透露,赵美心正牵头在加州玫瑰岗公墓建华人纪念碑,“我们要努力弘扬华人的历史贡献。

        特写

        与曾经的羁留者同访移民羁押营

        天使岛:“伤我华侨留木屋

        1940年,10岁的欧理查随婶婶从广东南海漂洋过海,终于登上了位于大洋彼岸的一座叫天使岛的地方。

        小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如今从旧金山码头乘船,约30分钟便可抵达。水碧树青草绿,景如其名,天使岛吸引着八方游客。

        然而,对于二十世纪初到1943年《排华方案》废止,许多来到美国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给他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悲愤记忆。因为,小岛曾经是移民羁押营!

        移民羁押营

        1848年开启的加州淘金热时代,以及15年后跨州铁路的建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美国西部,随后填补了许多其它行业的工作。

        后来,美国经济陷入萧条,许多美国人将此归咎于华人劳工,反华情绪在全国蔓延。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法案规定:禁止“被矿井雇佣的有技能或无技能的华人劳工们”在10年之内进入美国。

        此外,根据这项法案,乘船进入美国的华人,都要向海关移民官出示法案中规定的证明文件。同时,任何在美国境内的华人如被发现身份非法者,将被驱逐回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在天使岛设立了移民羁押营,自1910年到1940年30年间,这里受理了来自80个国家近50万移民的入境申请。其中,数以万计的华人移民先后被拘禁在岛上,等待入境审查或遣返。

        来自广东南海的欧理查被赶上入境审查的“末班车”。1940年,他随婶婶从广东来美投奔叔叔。“我在这里住了13天”,74年后,84岁的欧理查与我们一同登上天使岛。得知他曾是被羁留者,工作人员特地给他免了门票。

        踏上当年反复走过的楼梯,在当年住过的羁押营,欧理查感慨地说,“当时我10岁了,刚好达到了要与女性分住的年龄,于是与婶婶分开,住在了这个男性羁押营,床分为上中下三铺,有上百人住一个屋。

        他回忆,当年一场大火烧掉审讯室、女羁押营和食堂。如今,在羁押楼附近,竖起了一面纪念墙,华人纷纷刻下登岛前辈的名字。

        在天使岛的13天,欧理查和“妈妈”被分别审讯,意想不到的问题难免有出入。“比如,我说在敬爱小学校读书;但我‘妈妈’却说学校是五贵堂。第二次再审时,我解释五贵堂是课堂所在礼堂的名字,而学校名字是敬爱小学校。这才过关。”欧理查说。

        欧理查在天使岛羁押营住了13天,这算是相当幸运的。据纪念公园的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在岛上羁留最长时间的是一名叫Quok  Shee的女性,从1916年的9月开始,被羁留足足23个月。后来,律师3次为她上诉,终于给她争取到入境的机会。

        勒石刻木著悲愤

        受排华法案影响,华人移民在岛上的羁押时间往往是最长的。

        囚于羁押营中的华人不乏才华横溢者,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墙上刻写诗文,诉说悲愤心声:

        “本拟旧岁来美洲,泽蚨亘阻到初秋。织女会牛郎哥日,乃搭林肯总统舟。餐风索浪廿余日,幸得平安抵美洲。以为数日可上埠,点知苦困木楼囚。番奴苛待真难受,感触家境双泪流。但愿早登三藩市,免在此间备添愁。

        “两经沧海历风尘,木屋羁留倍痛深。国弱亟当齐努力,狂澜待挽仗同群。

        “伤我华侨留木屋,实因种界厄瀛台。摧残尚说持人道,应悔当初冒险来。

        字里行间可见,他们来时的幸福憧憬和平安抵达的喜悦早被看不到尽头的囚禁生活洗刷得干干净净,在黑暗湿冷的简陋房舍中,他们只有失望、担忧、恐惧……

        在30年间,羁押营官员一次次用油漆把诗词涂抹掉,然而不断有新的诗词出现,导致墙壁被油漆了8次。

        2004年以来,200多首诗词以及其他多篇篆刻文字和图像被挖掘出来,并翻译成英文出版。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曹斯

        林亚茗  赵杨  金强

        沿线纪行

        奥本小镇

        华人把铁路“推进奥本

        蓝天白云下,头顶斗笠,背梳长辫,身着华装,一位华工推着独轮车,眼望他前进着的方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莱瑟县下属的一座奥本小镇的老火车站遗址附近矗立着一座“The  Chinese  Coolie”雕像。按雕像说明,此像22英尺高、33英尺长,70吨重。“这象征着华工与铁路的关系,可以说这条铁路是华人推进奥本的!”普莱瑟县博物馆80岁的志愿者玛丽对记者说。

        5月5日傍晚,记者一行驱车从布鲁诺深槽驶出后,抵达小镇奥本。虽然进入老镇时,虽然下起了雨,但这丝毫没有浇灭市民们狂欢的热情。他们聚集在小镇广场,伴着音乐跳起墨西哥传统舞蹈。当地的居民,无论是白人还是墨西哥人都在尽情地欢乐。原来,这天是墨西哥民族的节日,称为Cinco  de  Mayo,即“5月5日节”。

        不仅墨西哥裔及其文化,在与市民交谈以及走访中,记者发现这个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居住着不足两万人的小镇文化并不单一,曾经的经历也同样绚丽多彩。街上既矗立着欧式的县立法院,散落着各种欧式木屋,又树立着印第安人围篝火起舞的雕像,还有华人经营的中餐馆……包括华人族群在内,这些族群的人们以及他们所传承的文化都深深地交融在这个小镇。

        华人在奥本的故事应该从1840年代算起。当时,奥本发现了黄金,1845年起,包括华工在内的大批淘金者涌入奥本淘金。“不过,华人的贡献开始写进奥本的历史,应该从1865年5月13日,华人将太平洋铁路推进奥本的那一刻算起。”玛丽说。

        玛丽告诉记者她在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已达32年之久,对于华工修筑铁路的传奇故事,她也能娓娓道来。她说,当年的华工纪律非常严明,他们聪明能干又能吃苦耐劳,用篮子装土,用独轮车推运砂石,一手一手地刨开巨大的花岗岩,“这真是不可想象。”她还向记者讲述了华人征服塞拉岭的故事:冒着严寒,对抗着冰雪,一部分华工在巨大花岗岩山体的一端,其他人在另一端,用炸药、铁锹、铁铲同时向中间挺进,终于征服了坚硬的岩石。“这在当年绝对是个奇迹。

        记者本以为只有像玛丽这样能专门接触到书籍和资料的专业人士能对华工的传奇侃侃而谈,怎知在记者入住的小宾馆,宾馆的服务员对于铁路华工的故事也能聊上许多,尤其是华工征服塞拉岭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这位服务员告诉记者,镇上很多人都多少知道些华人与铁路的故事,这是奥本小镇居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正是由于这条铁路,奥本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流物流潮水般涌入,金矿等采矿业以及各项工业蓬勃发展。但华人没有因“黄金梦”停滞不前,而是按照契约所订,继续向东,向终年雪山与花岗岩巨石发起挑战,将人流物流带至每一个火车经过的城镇。

当年天使岛羁押营的华人孩子。

84岁的欧理查再登羁押营的楼梯,当年他10岁,在羁押营住了13天。

移民羁押营外景。

奥本老火车站旧址上的“The Chinese Coolie”雕塑。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赵杨  金强

        ●南方日报特派美国记者  曹斯  林亚茗  实习生  白晨晖

        总策划  张东明  吴锐成  王更辉  林琳  本版统筹  林亚茗  沈卫红  摄影(除署名外):均为林亚茗  摄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
优化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 推进共建粤中国广州政府
广州市委部署干部监督工作
完善干部监督制度机制提高干部监督工作水平 日中国广州政府
温国辉主持召开市政府党组会议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部署做好元旦春节中国广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