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一个也不能少 莞特殊幼儿受教育有四个途径

23.05.2018  15:19

   东莞时间网讯 目前,我市0-6周岁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康复服务主要有四个途径:市特殊幼儿中心、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玉兰实验幼儿园“随班就读”、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让特殊儿童融入正常儿童中,让他们拥有正常的生活,是当下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努力方向。

   特殊幼儿受教育有四个途径

  “老师好!”今年6岁,就读于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以下简称“特幼中心”)的铭铭(化名)抱着老师“吧唧”亲了一下。

  “刚来特幼中心的时候,铭铭交流欲比较弱,交流态度也不太友好。脾气倔强,从来不会主动叫老师,也不听指令,不会配合老师正常的教学和康复。” 市特殊幼儿中心主任李芬芳表示,经诊断,铭铭患有唐氏综合征,同时伴随语言发育迟缓的语言障碍。

  如今,铭铭的交流态度改善了许多。会在老师的鼓励下主动向班级老师、阿姨问好,会在上课时主动找老师说话,会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和家庭成员,还会主动跟随老师上课,帮老师准备教具等。

  在东莞,有很多像铭铭这样的“特殊幼儿”。针对介于0-6周岁的特殊幼儿,他们接受教育、康复服务主要有四种途径: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进入特幼中心,脑瘫儿童、听障儿童、言语残疾儿童进入残疾人康复中心,部分恢复程度较好的儿童在玉兰实验幼儿园进行“随班就读”,还有一部分孩子选择进入我市已备案的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零拒绝”提高特殊儿童的自理能力

  “特殊儿童首先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在教他们的过程中会注重游戏性,坚持‘开心教、快乐学’的理念,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为主,主要集中在情感表达、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这些孩子我们‘零拒绝’。”令李芬芳感到欣喜的是,近两年来,在特幼中心就读的孩子,康复有效率均达到100%,入读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的孩子数量也在逐步提升。

  目前,特幼中心采用结构化集体教学模式,“和普通幼儿园一样,特幼中心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但与普通幼儿园不同的是,特幼中心未设定固定招生时间,实行全年招生制。”李芬芳介绍,特幼中心目前近200个学生,绝大部分是户籍儿童,全中心约10%为外来儿童,中心允许家长陪读,但家长只能在教室外休息,不得进入课堂。

   让特殊儿童融入正常儿童中

  进入环城东路辅路,一条径直小道将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东莞市特殊幼儿中心一分为二。2004年11月投入使用的东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接收听障、脑瘫儿童。2015年,新增学前融合部。2016年9月,东莞玉兰实验幼儿园正式对外招生,这是我市第一所“融合教育”幼儿园,也是全国首家配备资源教室幼儿园。

  12年风雨之路,在负责人陈惠英看来,“融合教育”并不仅仅是将孩子放在普通学校就足够,而是要尽全力指导普校老师,帮助特殊孩子融合。

  5月19日,第28次“全国助残日”前一天,康复中心联合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了一场“融合之路 与爱同行”的爱心助残活动。来自我市多所普通小学二至四年级的45名学生,与康复中心听障部27名、脑瘫部12名、融合部6名幼儿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上午时光。孩子们两人一组,结对做彩泥、玩游戏。“以往我们在助残日会有公益演出活动,融合活动还是第一次。”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严建峰强调,融合并非只是单向融合。“正常儿童能够学习特殊儿童身上的坚强意志,特殊儿童能够加速融入正常儿童当中。

   特殊儿童一个也不能少

  “经过康复教育训练的孩子,听障儿童中,如果不是多重残疾,入读普校率达100%;脑瘫儿童当中,约有78%入读特殊小学或普通小学,其中,过半学生能够进入普校。”这些数字在陈惠英脑海中记忆深刻,但她随后又无奈道:“我们想对在普校就读的孩子进行跟踪记录,但却经常被拒之校门外。

  社会对特殊儿童不够了解,不够接纳。“因为不了解,所以,即使普校的老师想帮助这些特殊孩子,也无从下手。”陈惠英希望,未来,特殊儿童群体能够得到被普校和家长熟知。而对于部分家长担心的普通孩子与特殊孩子共同上课是否会影响普通孩子成长的问题,陈惠英表示,融合幼儿园要把特殊孩子的育儿工作做扎实,才能破除社会对融合教育的误解。

   拓展阅读

   非户籍特殊儿童康复之路

  民办残疾人康复机构是我市0-6周岁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一大补充。截止到今年,我市共有28家已备案的民办康复机构。“民办康复机构主要承担差异化和康复补充训练作用。”东莞市聪明兔康复教育中心林老师表示,一方面,公办学校学位有限,无法容纳我市所有的特殊幼儿;另一方面,公办学校教学配置以大众化为主,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选择形式更为丰富的民办机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办学校招收的大多是本地户籍学生,对外来特殊儿童而言,民办康复机构能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康复训练。

  近年来,我市加大对0-6周岁特殊儿童以及民办康复机构扶持力度。去年2月21日最新修订的《东莞市扶助残疾人办法》明确规定,在0-6周岁特殊儿童补助方面,对于在民办康复机构接受抢救性康复服务的0-6周岁的脑瘫儿童每人每年补助3万元,孤独症儿童2.5万元,听障、视障、智障儿童2万元。这些补助金额在原基础上分别提高了5000元,并取消了补助年限。

  而在民办机构管理方面,通过省一级、二级、三级评审的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分别一次性奖励10万元、7万元、3万元。“我们希望,民办机构能将这些奖励投入教学使用,让孩子康复训练环境变得更好。”东莞市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郭菊君介绍。

  “有些民办康复机构营利小、老师待遇低、专业性不够强等限制了整体康复水平。因此,残疾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从2012年至今多次邀请康复专家和一线老师指导实际操作。”郭菊君透露,今年计划组织民办康复机构负责人、骨干教师免费培训超过50天。在扶持资金方面,去年,给予民办康复机构资助金额达240万元。每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对民办机构实施年审,按照质量高低进行补贴,并非所有机构都能拿到补贴金额。

  目前,我市民办康复机构以小时制或按月制收费,因民办康复机构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一部分发展较好,还有一部分生存艰难。“随着东莞对民办康复机构的扶持加大,机构环境改善,对在其中进行康复训练的非户籍特殊儿童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