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关键不在“特”而在“色”

15.08.2017  10:51

  王廉/文

  冷静思考,已经流行的“特色小镇”或“特色项目”之类,从终极目标来看,其实“特色”不在“”,而在“”。

  “”是相对一定时间、空间而言,用经济学语境表达为“非常态”。如“高速发展”,亦或“重点发展”,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科学、规律与持续发展”,即“常态发展”。

   不要放大和高挂“

  “”的时间与空间场效应,决定了“”的阶段性和时点性,决定了“”只有赋予时代意义、现代工具、创新驱动同步,“”才能定格在文化形态上,定格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否则,“”就是一个过去式。许多资源城市因资源枯竭,其“特色资源”因在“特时代”缺乏未来“”的创意或留恋在“”而陷入尴尬。慧聪网在15年前,创始人郭先生已成“互联网教父”。此间,马云、马化腾、张朝阳还名不见经传,够“”了吧?当时郭先生做客央视,没有人包括郭先生本人,不认为慧聪网不是老大,对马云等后辈互联网巨头,郭先生就不相信自己会被这些毛头小子超越。由于慧聪网放大了企业的“”和“高挂”了“”这个大工具,对技术工具为王时代的关键“支付”工具形式不屑,“”也就“没有特色了”。如今阿里巴巴市值2.5万亿人民币,慧聪网为56亿人民币,慧聪网的“”成了“新常态”,成了“大众”。实际上,如果一味讲自己的优势,不讲市场拉力,“”是很难持久的。又如许多人很喜欢讲“接地气”,或把自己资源看得很重,贫困地区都是青山绿水的,为何难以在市场“特色发展”?就是这个“”与市场之“”有距离。目前许多纸媒转型困难,过去总认为是特别特别的“党政报刊”,在网络与自媒体成时尚,纸媒的“”变成“难特”下去。

  色彩才是过程与目标

  为何说“”才是根本?“”是时代之色、目标之色、过程之色,是旗帜与时代符号和历史的写意追求,是我们的顺势、顺潮流、顺市场的全覆盖。“”主要有3个落脚点或特点。

  一是“定位之色”。无论城镇、企业、项目,要想走远,看你定什么位。如果是要做平台特色小镇,则要完成特色、主题、个性化3个阶段打造的“色彩覆盖”,如果只做一个时期的“”,如“花田花海”迎合附近消费者口味赚几个门票,那就至多在“主题阶段”能“”一下,往下走就困难了。目前许多同质化、短平快的竞争,不就是如此吗?如一个县或市,几十个同样的玫瑰花或油菜花项目招徕客人,二三年后没人去了,“”色不下去了,也就是定位太低,“”也就是很快暗淡。

  二是“潮流之色”。所谓世界眼光、长远目光,不仅表现在定位上,更展现为顺潮流的“时代话语”。这就是要“接天线”(政策与趋势)、“接市场”(行业、工具、技术等)与“接地气”(服务至上)。不能总是自我欣赏,夸大自己的“”,不然,最终会被潮流所淘汰。

  三是“创新之色”。在一个工具为王的时代,没有练就十八般武艺,很难应对复杂的市场变化。而要练就十八般武艺,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专业的事才能走专门的路,专门的路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实际上是时代的同义语,是过程,也是目标要求,是与时俱进的策略,是思维创新和先进工具的运用技巧与全覆盖行动。

编辑: 邹长森